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重慶代表團提交全團建議

支持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5年03月05日06:5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任務,是黨中央賦予川渝兩地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3月4日,重慶代表團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全團建議,希望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成渝地區在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享受減計收入稅收優惠、新建概念驗証等平台用地納入科研用地等先行先試政策試點,從國家層面以更大力度,支持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強調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川渝兩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指導下,一體推動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同時,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和問題挑戰,亟須國家層面予以更多有力支持。

川渝協同創新成效突出

●建成高水平創新平台320個

●聯合開展攻關項目257項

●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6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

●推動高層次人才互認7000余人

●整合共用大型儀器設備1.4萬台(套)、使用超5萬次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專章部署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中央科技委員會相繼印發關於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成渝地區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方案和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成渝地區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

近年來,川渝兩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兩地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協同構建川渝科技創新體系,召開川渝黨政聯席會議10次,成立川渝協同創新工作組,統籌重大事項。

協同共建戰略科技力量。大型低速風洞、超瞬態等1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重點高校深化校地合作。3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早期成效,高水平創新平台達到320個。

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緊扣重慶“416”科技創新布局和四川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攻關項目257項,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組建川渝技術轉移等創新聯盟,促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6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4個。

協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成功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獲批“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5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成投用。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完成成果分割確權3000余項。聯合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推動高層次人才互認7000余人。整合共用大型儀器設備1.4萬台(套)、使用超5萬次。

存在四方面問題 建議開展先行先試政策試點

立足國家站位和川渝兩地實際,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成效突出、態勢喜人的同時,仍存在不少問題瓶頸。代表們認為,主要有西部大開發、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無法疊加,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較繁雜,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亟須完善,概念驗証、中試研發等平台用地受限等四個方面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代表們提出,建議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等有關部委,支持成渝地區在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享受減計收入稅收優惠、高技術人才移民、新建概念驗証等平台用地納入科研用地等先行先試政策試點。

問題1

西部大開發、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無法疊加

目前,川渝兩地高新技術企業最大的優惠政策是減按15%的稅率征收減免企業所得稅,與西部大開發政策完全重合而不能疊加享受,大多數企業選擇直接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意願不強。

建議

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減計收入稅收優惠

建議通過調整稅基方式,支持川渝高新技術企業疊加享受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

問題2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較繁雜

高新技術企業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部門權責不清、部分指標無法量化、專家評審主觀影響較大、監督管理程序不優等情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成本較高,降低了企業申報積極性。此外,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要求較高,2023年重慶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1.76%,排名全國第四,高於全國0.37個百分點。大部分工業企業難以達到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最低要求(3%)。

建議

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試點

建議對川渝優勢領域生產研發類規模以上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時,滿足從業一年以上且在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50%的,實行“報備即批准”。同時,建議考慮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特征,在川渝地區試點分行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差異化設置研發投入強度要求,引導工業企業更好創新。

問題3

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亟須完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各國對高技術人才的爭奪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目前我國還沒有技術移民政策,通過借鑒發達國家技術移民的成功經驗,應堅持需求導向,注重技能評價,允許川渝高技術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開展技術移民。

建議

在川渝先行探索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該項工作已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部署,建議在川渝先行探索。以更開放姿態、更靈活政策,打造一流創新環境,完善生活保障體系,確保高技術人才願意來、留得住、能發展,推動川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問題4

概念驗証、中試研發等平台用地受限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的關鍵一環,概念驗証、中試研發等平台建設用地目前仍作為產業用地、工業用地管理,對相關平台建設不利。

建議

對新建的中試研發等平台用地納入科研用地管理

建議對新建的概念驗証、中試研發等平台享受科研用地政策,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 王亞同)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