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楊壩村村醫李尚發獲評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大山深處的“雷鋒醫者”

3月3日,巫山縣官渡鎮楊壩村,完成工作的李尚發返回衛生室。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李尚發為村民看病。
3月3日早上8點,巫山大山深處,晨霧還未散盡,54歲的村醫李尚發背著黑色出診包踏上蜿蜒的山路。泥濘的碎石坡上,他推著摩托車艱難前行,背包裡的設備、儀器和常備藥隨著顛簸發出細微的碰撞聲。
這樣的場景,李尚發已重復了37年。他是巫山縣官渡鎮楊壩村唯一的村醫,自1988年出診以來,已累計診療18萬余人次,為家庭困難患者墊付醫藥費10萬余元,默默守護著全村1226戶、3558名村民的健康。
日前,李尚發獲評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名單。面對榮譽,他淡然一笑:“村民需要我,我就守在這裡。”
立志學醫
想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村民
李尚發上小學一年級時,因消化不良引起身體不適,舅父用推拿、按摩的方法為他緩解了症狀,讓他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父親的幫助下,他慢慢認識了100多種中草藥。
1981年,父親突發腸梗阻,病情危急,村醫孫綜強趕來為父親看病,並建議到鎮上做手術。當時,李家因家庭困難無力支付手術費,孫綜強墊付了五六百元的救命錢。
父親的手術很成功,半年后恢復了健康。“那時,我就立志要當醫生,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人們。”李尚發在父母的支持下,拜師孫綜強。經過4年苦學,1988年,他正式成為一名村醫。
隨叫隨到
刮風下雨深更半夜都出診
楊壩村離巫山縣城有30多公裡,到場鎮也有10多公裡,村民步行到鎮上看病來回需要3個小時。為了方便村民看病,不管刮風下雨,李尚發都隨叫隨到,山間小路上常常能看到他帶著小藥箱匆匆趕路的身影。
李尚發最開始行醫全靠走路,一天要走10多戶人家。2000年,他買了第一輛摩托車,至今已騎壞8輛。
一個暴雨傾盆的深夜,李尚發已入睡,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村民張華焦急地喊道:“李醫生,快來救救我爸,他胃痛得很。”李尚發迅速從床上爬起來,披上雨衣,背起藥箱,沖進了雨幕中。山路在雨水的沖刷下異常泥濘、濕滑,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
李尚發心中隻有一個念頭:“盡快趕到患者家中”。趕到后,他顧不上全身濕透,立即為患者診斷治療。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患者轉危為安。此時,天已經蒙蒙亮,李尚發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簡單休息了一下,又投入到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這樣的夜間出診,在李尚發37年的職業生涯中不計其數。
醫者仁心
37年墊付10萬余元醫藥費
李尚發的家就在村衛生室,衛生室抽屜裡擺放著好幾摞泛黃的筆記本。
翻開賬本,除了處方,還有幾百張未兌現的欠條:2016年王德貴的肺炎用藥費58元、2020年周小芳的兒童疫苗費30元……最新一條是2025年2月20日,80歲的張代志患有前列腺癌,墊付了千余元醫藥費。
“有些賬本被老鼠啃了,有些被雨水泡了,但治病救人不能等。”李尚發說,37年間,他墊付了10萬余元的醫藥費,卻從未催收,“看到鄉親們康復,比拿到錢更高興。”
2020年冬夜,一名83歲的癲癇患者發病,家人手足無措。李尚發冒雪駕車一個多小時,把老人送到縣醫院,墊付住院費並守候至脫離危險。出院時,老人掏出皺巴巴的200元給他,李尚發堅決不收:“您沒事了,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衛生室牆上,挂滿了密密麻麻的錦旗,上面寫的都是“妙手回春”“神醫華佗”等,不僅有本村居民送來的,還有其他村的。“看著鄉親們健康平安,就覺得這輩子值了。”李尚發感慨道。
如數家珍
每個村民的健康狀況記心中
“患者周長秀,74歲,病情有高血壓、冠心病、頭疼、白內障……”一個下午,在衛生室接診休息間隙,李尚發的手機傳來一陣提醒聲,他一邊看向屏幕上的信息,一邊說:“我接單了,馬上出門。”
李尚發迅速把無線上網手持多普勒彩超、便攜式心電圖機,檢測血脂、血壓、血氧、血糖的儀器等十幾種設備裝進出診包裡,騎上摩托車朝患者家駛去。
這是巫山在2023年推出的民生項目——行走的醫院。“以前行醫是一個血壓計,一個聽診器。”李尚發告訴記者,現在有了全科醫生助診包,可以在村民家中完成多項基礎檢查。
“周大姐,你的高壓157,低壓84,血壓偏高哦,還有一點心肌缺血,平時少吃肥肉。”來到周長秀家裡,李尚發趕緊給她檢查。“檢查報告和結果會同步傳送至巫山縣人民醫院,若患者病情嚴重,縣醫院的醫生立馬會診,救護車隨時上門。”李尚發說。
在給周長秀看病的過程中,又來了兩位老人。“你是黃克美,73歲,老伴叫向光彩,85歲,中過風,你們老兩口都有高血壓。”李尚發很了解村民們的健康狀況。
李尚發的妻子楊永鳳說,她最怕聽到丈夫摩托車的異響。“出診超一小時沒回,我就心慌。”楊永鳳低頭摩挲著圍裙。
傍晚時分,終於放晴,李尚發結束出診。背包側袋裡,妻子准備的降壓藥原封未動——他又忘了自己還有高血壓。山路上,新刷的“學雷鋒樹新風”標語在暮色中鮮亮如血,而前方農家窗口透出的點點燈火,恰似這深山醫者用37年守候點燃的生命之光。(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