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澎湃 重慶產業引擎向“新”推進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近年來,重慶聚力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強化工業“主引擎”作用,緊盯做大做強“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更大力度抓項目、強企業、興產業,推動工業經濟向高而攀、向“新”而進。
在重慶鑫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實驗設備夾著手機從2.5米高處加速撞向地面。“砰”的一聲后,手機玻璃卻安然無恙。
為什麼摔不壞?“因為一片不足7英寸的玻璃內,就布滿了數億顆納米晶體。”該公司研發工程師介紹,經過多年研發,該企業生產的玻璃納米級晶體含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具備抗沖擊、阻開裂等特性,已應用在多款國產高端手機,以及國產大飛機C919上。
當前,重慶多個企業工廠及研究機構呈現出一片向“新”提“質”的發展態勢——通過發揮自身制造業優勢,既促進老產業發“新芽”,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關鍵抓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
揚優勢、補短板,抓當前、謀未來,重慶正加速建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
向“新”促轉型
讓老產業蓄積新優勢
中央控制室遠程操控、AI視頻實時智能分析、巡檢機器人實時監控生產現場……在重慶長風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風化工)廠區,數字化技改帶來效益和安全雙提升。
作為一家創立近60年的老化工企業,曾經的長風化工不僅設備老舊,而且作業環境風險較高。通過近年持續開展數字化轉型,該企業一舉成為國內特種碳酰氯衍生物的重要生產基地,並帶動生產效率提升28%,運營成本降低25%,能源利用率提升20%。
全國人大代表,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志杰介紹,重慶擁有39個工業大類,工業體系完備且產業基礎較好。然而,此前面對行業新趨勢、新賽道,部分企業存在創新不足、利潤不高、優勢不再等痛點。
推動制造重鎮轉型“智造”重鎮,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重慶加快部署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推進“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數字化轉型。重點對汽車、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積極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截至2024年底,重慶累計建成183個智能工廠、1096個數字化車間。預計到2027年,全市規上制造業企業將進入數字化普及階段,帶動4000家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累計推動15萬家企業“上雲、用數、賦智”。
提“質”謀未來
為新產業注入新動能
如今,在巴渝大地,一批新興產業正茁壯成長——
九龍坡“西部氫谷”引進博世慶鈴、國鴻氫能等龍頭企業,主攻氫燃料電池發動機並攬獲一大批訂單﹔位於璧山的重慶康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微型發光二極管產業方向,相繼研發出一攬子未來屏產品﹔兩江新區重慶山外山血液淨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血液淨化設備,市場佔有率在行業中持續名列前茅……
既抓當前也謀未來。重慶規劃建設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生命科學、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來能源等多類未來產業,通過實施未來技術策源、創新成果轉化等專項行動,下好“先手棋”。
“我市將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表示,今年重慶將重點支持實施企業科技攻關聯合行動計劃,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建設“科技+產業”創新綜合體,並通過啟動“AI+”科技創新行動,積極培育未來醫學、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一批未來產業。
“產業大腦+未來工廠”
以數字化轉型重塑制造業
當前,重慶正全方位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為目標,建立以數字化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搭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走進宗申動力發動機生產車間,通過忽米網搭建的全產業鏈創新平台,操作工人隻需掃描平台標識,系統即可將復雜的加工參數自動匹配到設備上,實現產品標識化和設備加工定制化,成為推動汽摩產業升級優化的“產業大腦”。
“這個‘產業大腦’是對區域產業發展全面掌握、分析、研判的‘智慧大腦’,也是為企業制定發展決策的‘最強大腦’。”忽米網負責人稱,“產業大腦”包含3個維度:在政府端,可掌握產業動態,便於制定更精准的產業扶持政策﹔在產業端,可打通產業鏈資源循環,促進物流、金融等要素共享協同﹔在企業端,可降低數字化建設成本,集中一批“小、快、輕、准”應用,方便中小企業進行低成本使用。
目前,重慶已在汽摩、五金、醫藥等重點行業布局,探索建立一批“產業大腦”。
如果說“產業大腦”是具備知識積累和深度學習能力的產業知識庫、具備組件能力和場景解決方案的能力中心,那麼,“未來工廠”則是由新應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裝備等組成的高效率工廠。這樣的“未來工廠”,在重慶制造行業同樣為數不少。
從進度來看,我市正按照“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三級梯次發展,建設一批“產業大腦+未來工廠”,通過匯聚新質生產力澎湃動力,持續提升“重慶造”產品智能制造水平,力爭到2027年建設20個以上“產業大腦”、20個以上“未來工廠”,推動一批傳統產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助力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台階
創新是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為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目前我市已沿鏈部署創新平台125個,突破66項關鍵共性技術,推動8家鏈主企業承擔30項國家重點產業鏈“補短鍛長”攻關任務。
同時,我市通過建立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元科技投入體系,在全市規上企業中實現研發投入強度達1.76%、有研發機構的比重為29.8%、開展研發活動的佔比為42.1%,分居全國第4、第5、第7位。
另外,我市還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帶動,累計建成中試平台36個。例如,迭代升級的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目前累計轉化高價值專利720項、孵化硬科技企業57家。
接下來,我市將持續圍繞“健全‘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發展機制”這項集成式標志性重大改革,完善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擴鏈激勵機制﹔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以支柱產業為主陣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地發揮工業“主引擎”作用,牽引帶動高質量發展。
力爭到202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元台階,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8%,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6%,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60%,培育產業創新綜合體30個,專精特新企業達到6000家。
數讀>>>
截至2024年底,重慶——
■累計建成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83個、1096個,兩化融合指數排名西部第1
■培育3個國家級、5個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台
■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133家、綠色園區12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全國平均低10%
■培育獨角獸企業7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6家、瞪羚企業147家
■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及產品16個,市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0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5035家
(資料來源:市經濟信息委)
相關新聞>>>
制造業穩增長促轉型提能級
重慶出台35條“硬核”舉措
3月6日,來自市經濟信息委的消息稱,當前《重慶市支持制造業穩增長促轉型提能級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正在施行。
《政策措施》提出35條硬核舉措,從“培育壯大產業集群、促進企業智改數轉綠色化提升、推動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實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多個方面,對制造業發展予以“真金白銀”支持。
制造業是拉動重慶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貢獻了全市25%的地區生產總值,30%的稅收。在《政策措施》中,圍繞支持培育壯大“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方面,提出8條舉措,包括鼓勵汽車生產企業加快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方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對整車企業加大新能源新車型研發投入、提升新能源產品檔次等方面予以專項資金支持﹔支持以“揭榜挂帥”方式開展具身機器人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開源社區建設和應用場景開放,擇優給予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支持﹔對冶金、建材、化工等先進材料領域重點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
企業智改數轉綠色化提升方面,《政策措施》提出9條舉措。比如,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按不超過投資總額的10%擇優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輕紡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擇優給予最高100萬元支持﹔對完成細分行業領域“揭榜挂帥”的“產業大腦”項目,給予每個200萬元建設支持﹔對“未來工廠”建設項目,按不超過投資總額的10%擇優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對獲得“燈塔工廠”稱號的企業,擇優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
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方面,《政策措施》提出5條舉措,支持新建工業企業投產達效放量等,並對認定有效期內的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企業的首次融資給予獎勵。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政策措施》提出8條舉措,支持產業創新綜合體、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等。《政策措施》還提出,對牽頭制定國際、國家標准的企業,分別給予單個標准最高50萬元、30萬元支持﹔對企業研發出具有發明專利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同類先進及以上的重大產業技術創新產品,擇優給予單個產品最高50萬元支持。
另外,圍繞企業人才引育和持續做好企業服務,亦有相應政策措施惠及所涉企業。目前,第一批企業補助申報時間到3月10日截止,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兌現首批各項政策資金。(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夏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