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
袁家軍胡衡華等回答記者提問 王炯張軒參加

3月6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並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袁家軍,全國人大代表、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軒,全國人大代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毅,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閻曉明參加。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書記、部長裴金佳到會聽取審議意見。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炯主持。
重慶代表團住地會議廳裡,記者區座無虛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農民日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彭博社、意大利晚郵報、香港商報等100家境內外媒體、193名記者參加開放團組會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向袁家軍代表提問:2025年重慶“新春第一會”提出,加快建設“六區一高地”,請問這項重要舉措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重慶的“兩大定位”是怎樣的關系?有哪些具體措施?
袁家軍對中外媒體記者參加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表示歡迎,感謝大家對重慶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袁家軍說,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擘畫了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新的宏偉藍圖。重慶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結合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提出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和新時代市域黨建新高地“六區一高地”目標任務,作為細化落實“兩大定位”的抓手載體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作戰圖”。
袁家軍說,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點是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持續提升“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能級和競爭力,構建完善“416”科技創新布局,部署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力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打造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重點是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作用,加快建設樞紐港產業園,積極構建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持續完善對外開放綜合服務體系。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重點是強化數字重慶建設和重點領域改革“雙輪驅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建設民營經濟發展高地。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重點是突出數字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以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為主軸,推動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重點是加快“2小時重慶”交通圈建設,“一縣一策”促進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和區域中心城市,一體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改革,深入實施“四千行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重點是全面推進治水治氣治廢,全域全面消除城鄉黑臭水體,提升全市域整體大美風貌,大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打造新時代市域黨建新高地,重點是健全完善黨建統領“885”工作機制,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夯實基層基礎,樹立實干實績實效選人用人導向,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以上率下一級帶一級持續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
關於支撐重慶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和今年實現預期目標的新打算,胡衡華代表回答了新華社記者提問。胡衡華說,近幾年重慶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重慶新使命新定位是最根本的動力和最大的信心底氣所在,國家重大戰略交匯疊加、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協同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為重慶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注入了強勁動能。今年,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各項部署,圍繞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市兩會明確的目標任務,著力抓好四項具體工作:一是以培育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為重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二是以工業技改和城建攻堅為重點,擴大有效投資﹔三是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為重點,一手抓深化國企改革、一手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四是以大學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為重點,抓好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把“人”作為抓經濟的核心指標,加快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
當前,重慶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光明日報記者向潘復生代表詢問他的切身感受以及如何參與其中。潘復生說,我和團隊投身重慶科技創新的火熱實踐,感受到重慶科技創新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綜合實力更加強勁、賦能產業發展更加有力、科創生態更加優化。這些可感可及的進步,讓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近年來,我和團隊積極推動以部市合作等方式支持重慶科技創新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大力開展新材料瓶頸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更好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扎實推進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爭取一批國家級平台在渝落地﹔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面向未來,我將切實履職盡責,推動重慶科技創新更好服務全國、走向世界。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袁家軍代表: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強勁,請問重慶推動這項工作的“密碼”是什麼?下一步有哪些重點舉措?
袁家軍說,重慶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我們突出政府側、社會側、產業側、企業側“四側”協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加快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促進汽車制造降本增效,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堅持“車、路、雲、網、圖”整體推進,發揮重慶場景豐富和空天信息產業發展等優勢,積極開展“車路雲一體化”試點,推動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可靠的雲、精准的圖、強大的網融為一體。突出規劃引領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地方立法,推出系列規劃和行動計劃,開展川渝協同共建高水平企業研發制造基地。強化主體培育,發揮鏈長鏈主企業作用,深入實施“雙倍增”行動計劃,持續擦亮重點汽車品牌,積極構建“整車+零部件+后市場”產業鏈生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結合數字重慶建設構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綜合查一次”執法,大力實施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更加高效便捷服務企業。
經濟日報記者就重慶民營經濟發展有關問題向林其鑫代表提問。林其鑫說,前不久重慶召開深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加快建設民營經濟發展高地,制定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若干措施,為在渝民營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在有關區縣和部門大力支持下,我所在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了創新聯合體,大力推動榮昌豬育種技術創新突破。當前,國家有好政策,重慶有好環境,民營企業發展大有可為,我將堅持干字當頭、砥礪奮進,帶領企業取得更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要求重慶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人民日報記者向袁家軍代表提問:重慶在構建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新格局方面作了哪些整體設計?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袁家軍說,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重慶的重大任務。我們堅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結合數字重慶建設,按照最快系統部署、最小投入代價、最佳實戰效果、最大數據共享的“四最”原則,突出“一個平台、三級貫通、五級聯動”,數字賦能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能力。加快建設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貫通實戰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扎實推動數據歸集和黨政機關核心業務數字化,大力提升算力水平,推動市、區縣、鎮街、村社和網格五級治理協同。加快構建“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突出中心城區先行先試,推動規、建、運、管、治一體化,加快構建精准高效的指揮體系,健全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全力為基層減負賦能。聚焦持續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一老一小”等共性民生需求,推出“新生兒出生一件事”“醫檢互認”等應用,加快推動“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創建。推出數字金融服務等應用,大力提升服務企業質效。持續提升解決“大城市病”實戰能力,運用AI等技術構建燃氣、供水、排水管網數字孿生系統,確保城市基礎設施運行在日常情況下有效管控、極端情況下安全可控﹔提升針對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的高效應急能力,切實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關於重慶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取得的成效和今年的思路打法,胡衡華代表回答了香港商報記者提問。胡衡華說,“滿天星”行動啟動兩年多來,重慶依托制造業優勢和數字化應用場景,支持青年創新創業,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點亮“滿天星”,汽車軟件、工業軟件、數據服務等重點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全市新增軟件企業1.3萬家、總量達到4.2萬家,軟件從業人員從22萬增至44萬,軟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連續兩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長、去年突破4200億元,收儲盤活存量樓宇超過500萬平方米,產業興起來了、人才聚起來了、樓宇用起來了。今年,我們將迭代思路打法,加快形成“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力爭從業人員突破50萬人、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0億元。一是擁抱AI時代、找准優勢賽道,布局專用模型、智能軟件、具身智能等細分領域,實施“AI+”行動,更好賦能千行百業。二是依托數字重慶、拓展應用場景,提升公共數據平台基礎支撐能力,聚焦垂直行業領域、結合超大城市治理,推出更多便民利企典型應用。三是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嵌入式軟件,不斷創新軟件產品、做大數據服務、筑牢信息安全,在制造和服務融合中開拓產業發展新空間。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關注重慶入選“設計之都”,向王志杰代表提問:重慶如何用好這張名片,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王志杰說,一是堅持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以工業設計人才和市場主體持續壯大助力“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能級躍升。在全國率先立法,集聚設計企業5萬余家,從業人員超50萬人。二是堅持創新引領、數字賦能,以工業設計助力“重慶制造”邁向“重慶創造”。軟件從業人員超40萬人,納米時柵等技術產業化。三是堅持需求牽引、爆品打造,以工業設計助力“重慶制造”點亮美好生活。問界M9、梅見酒等產品“出圈”。四是堅持優化生態、全球聚才,以智匯八方、博採眾長的設計力量助力成渝建設5個世界級萬億先進制造業集群。
農民日報記者向姜國杰代表提問:重慶推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硬招實招?姜國杰說,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視察時交辦的重要任務。一年來,重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積極探索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獨特場景下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新路子,主城都市區能級和競爭力得到新提升,區縣城和中心鎮綜合承載能力達到新水平,“四千行動”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農業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下一步,重慶將聚焦“城鎮群”,加快構建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協調發展新格局﹔聚焦“大農村”,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巴渝和美鄉村﹔聚焦“硬聯通”,加快提升區域、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聚焦“軟聯通”,加快破除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壁壘。
2025年是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也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實施10周年。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提問袁家軍代表:項目實施有哪些突出成績?還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袁家軍說,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是新時代中新兩國戰略合作重大舉措。近年來,重慶積極落實中新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推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形成了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對接,帶動中國西部與東盟“面對面”的合作新格局,成功構建了中國西部聯結東盟乃至全球的貿易走廊。渝新重點領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帶動了中國西部與東南亞經貿合作,促進東盟國家農產品、原材料等進入中國西部腹地、走向廣闊市場,加快中國西部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等產品走進東盟國家,更好帶動經濟發展。
會議結束后,中外記者仍意猶未盡,爭相邀約代表採訪。他們說,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生動實踐精彩紛呈,好做法好故事令人矚目,一個充滿朝氣、開放自信的重慶正闊步向前。(記者 楊帆 王天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