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間投資8.1%增速背后的新變化

這幾天,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伸段迎來新進展,其土建2標十八梯站車站主體結構仰拱全部完成澆筑,建成通車后將填補渝中半島下半城軌道交通空白。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伸段加速推進的背后,重慶一家民營企業功不可沒。
“軌道交通18號線建設採用的是PPP模式,由政府、央企、民營企業組成聯合體進行投資建設,我們主要負責勘察設計總體總包管理、土建工點設計及設備系統設計,涉及資金總額近2億元。”棪創科技CEO、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同棪國際)總裁楊進告訴記者。
這並非民企投資我市重大項目的個案。“在穩增長、擴內需背景之下,重大項目對經濟增長的牽引作用持續凸顯,而民企正是推動重大項目建設的關鍵力量。”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2024年,重慶民間投資增速達到8.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重慶持續釋放以政策加碼驅動民間投資的信號,民間投資前景廣闊。
就在前不久,重慶召開深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參與“兩重”“兩新”項目和城市建設發展,拓展民營企業投資空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當前,重慶民營企業在哪些項目領域大顯身手?民間投資呈現哪些變化?
城市建設
從“增量依賴”到“集約開發”
“早在1994年,林同棪國際就來到中國,2003年落戶兩江新區,2009年在重慶成立中國總部。”楊進回憶,30多年來,林同棪國際積極投身重慶城市化進程,廣泛參與橋梁、隧道、軌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僅設計建設的橋梁就有27座。
伴隨重慶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林同棪國際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9年至2019年,中國總部員工增長10倍、營收增長10倍。”楊進說。
不過,變化在2020年前后開始顯露。
“近幾年,城市建設逐步進入‘存量時代’,比如重慶的橋梁建設總數已超過20000座,軌道交通已達到575公裡,項目建設‘增量’空間持續縮小。”楊進分析,隨著城市“粗放型”建設開始向“集約式”發展轉型,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的情況也發生變化。
一方面,市場需求正在改變。“以前,公司和項目業主就是簡單的乙方和甲方關系,我們負責設計,他們負責投資,項目設計不需考慮維護管理、收益回報等因素。”楊進說。
如今,項目合作的方式更多樣,比如PPP模式的項目投資方往往就是運營方,對項目的設計要求更加多元、精細,不僅有技術實施、成本控制要求,還要實現可持續性和長遠效益。
就拿軌道交通18號線金鰲寺車輛段來說,該車輛段佔地近40萬平方米,可同時滿足56列軌道車輛停放與列檢,是目前西南地區建成停車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車輛段。
“如此大規模的佔地,如果只是用於對軌道車輛進行維修保養,城市空間利用價值顯然不足。”楊進透露,為了給未來城市開發預留空間,公司將原大跨鋼結構方案調整為可預留上蓋開發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將其設計為一個TOD項目,以土地集約開發拓展商業價值。
另一方面,建設理念也在改變。當前,隨著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新基建”“綠基建”項目比重正在增加,水利工程、零碳園區、智慧道路等項目接踵而至。比如,2024年,由林同棪國際設計的重慶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嘉陵江岸線貫通工程北濱路洋炮局段全面建成,成功將嘉陵江邊一段廢棄荒蕪、陰暗潮濕的岸線打造成為市民濱江賞玩空間。
科技創新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作戰”
2025年1月,科技部“智能機器人”專項揭榜,重慶民營企業博仕康科技以“人工智能輔助遠程骨科操作手術機器人”項目躋身國家隊,成為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民營聯合申報單位。
“這個項目,我們預計總投資將達到1.3億元左右。”博仕康創始人夏桂鋒告訴記者。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博仕康為何敢“豪賭”?“這不是冒險,是戰略卡位!”夏桂鋒算了一筆賬:我國50%脊柱損傷患者因基層醫療條件不足致殘致死,而進口手術機器人成本昂貴,全國數萬家基層醫院中,配備智能手術設備僅1%,若滲透率提升至10%,市場規模將超百億元。
瞄准這個行業需求,博仕康曾投資數千萬元、耗費10年,自主研發“光磁一體脊柱外科手術導航系統”,填補國產高端設備空白,獲重慶市首台(套)重大裝備認定。
“但傳統的導航設備功能單一、操作復雜、價格昂貴,難以在基層普及。”夏桂鋒坦言,“人工智能輔助遠程骨科操作手術機器人”項目則可以解決這個困境。該項目由陸軍軍醫大學牽頭,聯合國內6家知名高校、研究所及高科技公司,依托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家頂尖單位聯合攻關,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向“生態作戰”轉變。
比如,陸軍軍醫大學提供3000例脊柱手術數據庫及臨床驗証,中國科學院機器人學實驗室將攻堅0.05°級微動控制算法,博仕康則轉化37項專利建設柔性生產線,讓智能機器人生產降本50%。
“手術機器人不是‘機械臂+導航’的簡單疊加。”項目組專家強調,“我們正構建自主知識產權的‘神經-肌肉-骨骼’協同系統,讓機器人具備醫生的觸覺反饋和應變能力。”
夏桂鋒表示,手術機器人能讓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指導縣級醫生完成高難度手術,就像給基層醫院裝上“千裡透視眼”和“鋼鐵俠之手”。
按照規劃,2028年首批“手術機器人”將落地50個縣域醫療中心,基層醫生培訓7天即可上手,單台機器人日均完成8台復雜手術,較人工提升4倍,設備價格壓縮至進口產品2/3,撬動超10億元智能醫療裝備市場。
產業升級
從“規模擴張”到“技術突圍”
陽春三月,武漢協和重慶醫院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外立面裝修已基本完成,預計項目整體建設將於今年上半年完工,年底投入試運行。
作為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之一,武漢協和重慶醫院項目建設標准極高,而承擔其新風系統建設任務的,是重慶一家民營企業——重慶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潤節能)。
“該項目採用的是我國首套醫療級數字化智能通風系統,也是第二批重慶市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投資金額約1000萬元。”海潤節能董事長郭金成告訴記者。
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海潤節能何以成功拿下這個重大項目?
“關鍵就靠國際領先的技術。”郭金成坦言,這套新風系統集成數字化節能風機、智能控制系統以及海潤雲空氣遠程管理系統,可以防止空氣交叉感染,保障醫患人員安全,節能效果達到傳統設備的40%以上。
作為一家從事室內空氣環境與綠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公司,海潤節能已在市場摸爬打拼20多年,參與了火神山醫院、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等數十個重大項目建設。
同時,海潤節能還著力拓寬技術應用,將醫用級技術延伸至城市交通與家庭場景,在軌道交通中試點“平急兩用”通風系統﹔針對南方潮濕氣候開發“五衡家庭健康空氣站”,在部分高端住宅中進行推廣。
郭金成表示,公司計劃在三年內投入5000萬元研發資金,以“醫療級技術+民用級成本”開辟新的增長空間。(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實習生 李凌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城開高速大巴山隧道雙線貫通 全線預計2025年通車
- 人民網重慶3月7日電 (陳琦、劉敏)3月7日上午,隨著最后一聲爆破轟鳴,國家高速公路G69銀百高速陝渝段重要控制性工程——城開高速大巴山特長隧道實現雙線貫通,標志著G69銀百高速陝渝段全線通車進入最后總沖刺,預計2025年內陝渝兩地同步建成通車,屆時陝西嵐皋至重慶城口的車程將由140分鐘縮短至40分鐘。 城開高速大巴山隧道雙線貫通。…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