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解碼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含“渝”量

2025年03月08日09:2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運行,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涉及重慶的信息廣受關注

●對重慶而言,要讀懂國家對重慶的厚望,切實把一系列國家層面的重大利好落到實處,更好以一域服務全國大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過去一年的發展成就,提出今年的發展預期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釋放出多重積極信號。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運行,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認真研讀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信息量很大,其中多處涉及重慶,含“渝”量十足。

對重慶而言,要讀懂國家對重慶的厚望,切實把一系列國家層面的重大利好落到實處,更好以一域服務全國大局。

讀報告看2024

重慶新貢獻

過去一年,在全國發展大局中,重慶作出了新貢獻。

看經濟數據,重慶有速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一年,經濟規模穩步擴大,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在這130多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中,重慶貢獻了3.2萬億元。特別是重慶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發展態勢向上向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7%,增速高於全國0.7個百分點,在國家經濟大盤中佔據更大的份額。

看產業發展,重慶有力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一年,產業升級有新進展,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

去年,重慶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產業結構向新向優,整車生產規模進入全國省市前三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95.3萬輛,同比增長90.5%,表現亮眼。長安、賽力斯等“重慶制造”,正助力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看改革開放,重慶有深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一年,改革開放有新突破,扎實有力落實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改革部署。

去年,重慶落實中央部署要求,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動力活力加速釋放。比如,重慶市數字賦能“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永川區創建“一表通”智能報表助推基層減負增效等7個改革案例成功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案例”﹔中老泰“三國三園”國際產業合作扎實推進,新設外資企業792家,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3%,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激發。

看民生保障,重慶有溫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一年來,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增進民生福祉……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重要論斷。重慶聚焦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城鎮新增就業71.9萬人,“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加快推進,“背簍專線”“扁擔輪渡”“潮汐攤區”等暖心舉措彰顯城市溫度。

讀報告看2024

重慶新探索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重慶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作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重慶加快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去年,重慶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版圖中爭創新地位,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所發揮的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比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能級加速提升,整車出口突破50萬輛,筆記本電腦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功率半導體產量居全國第三﹔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水平顯著提升,“雙倍增”行動帶動新入庫科技型企業超過1.1萬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西部第一、全國第七,重慶發展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重慶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

去年,重慶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攻堅,交出了生態環境高分報表。比如,2024年,重慶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兩年達到100%、高於國家考核目標2.7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穩定在325天以上。

在實現高效能治理上,重慶加快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中提到,要“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重慶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為全國各地提供借鑒和經驗。

比如,2024年,重慶建成市域一體的公共數據平台,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實體化運行,“民呼我為”“危岩地災風險管控”等一批應用上線實戰,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入選全國城市更新行動示范城市,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295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20個,托起了群眾“穩穩的幸福”。

讀報告說2025

重慶新作為

要完成好今年的目標任務,決勝“十四五”,需要全國各地通力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被中央定位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重慶,今年又該如何擔當作為?

全方位擴大內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擴大內需被排在今年重點工作任務首位。重慶要順應發展趨勢,用足用好政策紅利,加大對內需的推動力度。

“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建設”“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重慶正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且已被納入全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多重國家政策利好疊加,消費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去年,重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77.37億元,在全國七大消費“萬億之城”中排名第二。今年重慶將如何以超常規舉措擴投資促消費,尤其值得關注。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這對重慶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為重慶三大萬億級主導產業之一,是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正處於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的發展關鍵期,仍面臨著汽車品牌有待強化、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產業融合有待加強、產業生態仍需完善等問題。

雨前顧問產業分析師李君霞認為,接下來,重慶要積極探索開展汽車企業集團化管理,持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企業和汽車品牌,助力車企“走出去”﹔瞄准固態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領域核心技術,產學研協同開展技術創新,搶佔下一代技術制高點﹔聚焦變革性技術,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領域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

讀報告說2025

唱好“雙城記”

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這呼應了去年總書記對重慶“積極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更好發揮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作用”的殷殷囑托。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易淼教授觀察到一個細節,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的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而今年的表述則變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新提法意味著“已滿5周歲”的雙城經濟圈,進入發展新階段。

雙城經濟圈建設如何走深走實?易淼認為,重中之重是要把握國家增強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新機遇,攜手建設成渝綿“創新金三角”、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在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重慶代表團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全團建議,希望從國家層面以更大力度支持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見,2025年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力度會加大,發展步伐會加快。

此外,重慶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莫辭勞。”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謀劃之年,是縱深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關鍵之年。重慶要在全國大局中找准戰略定位,把握發展機遇,層層放大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后發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重慶瞭望 程正龍)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城開高速大巴山隧道雙線貫通 全線預計2025年通車
  人民網重慶3月7日電 (陳琦、劉敏)3月7日上午,隨著最后一聲爆破轟鳴,國家高速公路G69銀百高速陝渝段重要控制性工程——城開高速大巴山特長隧道實現雙線貫通,標志著G69銀百高速陝渝段全線通車進入最后總沖刺,預計2025年內陝渝兩地同步建成通車,屆時陝西嵐皋至重慶城口的車程將由140分鐘縮短至40分鐘。 城開高速大巴山隧道雙線貫通。…
重慶:“智融惠暢”牽引 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
  港口、碼頭船隻晝夜不息,承載著經濟的脈動與活力﹔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搶抓生產,展現著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沃野田疇春耕備耕如火如荼,孕育著新年的豐收和希望……初春的重慶,處處迸發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隨著“智融惠暢”工程精准落地、深化推進,重慶金融綜合實力穩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力有效,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張國忠代表:家校社協同 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對照當前家庭教育現狀與‘教聯體’等工作方案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存在牽頭抓總部門統籌力度不夠、運行激勵機制不順暢等問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