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慧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重慶探索”

核心提示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要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一年來,重慶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強化數字賦能,不斷夯實基層基礎,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建設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
陽光明媚,春意盎然。3月8日,正是一個周六,外出踏青的市民增多,我市部分交通節點壓力倍增。“立即聯系轄區交巡警大隊!”市公安局交巡警指揮中心大廳裡,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應用實時監控著各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當彩雲湖濕地公園附近車流量增加,道路不堪重負時,智能管理應用立即發出預警,指揮中心隨即調度附近交巡警前往疏導交通。
交通擁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如何治理這些“大城市病”,成為重慶這種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標靶”。
智慧交通讓城市更通暢
積極投身數字重慶建設,重慶公安創新研發出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應用。“它能對中心城區主要路口、道路、區域進行實時分析,顯示擁堵指數、擁堵裡程等。”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該系統,交巡警們能第一時間知道哪裡發生了擁堵,並派出警力疏導,還可以對周邊道路的交通信號燈等實時精准管控,減緩擁堵道路的交通壓力。
去年9月,該應用正式投用,在隨后的國慶黃金周出行保暢中大顯身手。數據顯示,10月1日早上7點到晚上8點,交巡警總隊通過該系統實施道路分流管控22次、信號調控249次、一鍵調警203次、導航引導發布175次,下發跨區協作指令19次,平均20分鐘就能見到疏導效果。
在該應用的“加持”下,9月30日的晚高峰結束時間較往年提前了近1小時。國慶黃金周首次實現長時間、大面積交通擁堵和高速公路亡人交通事故“兩個零發生”,新系統成功通過了第一次“大考”。
電力大數據賦能高效治理
類似的數字化運用,正深入影響著重慶城市運行的方方面面。
“在市經信委指導下,我們建成了‘電力供應一件事’示范場景,包括防汛停電避險、外破停電預防、輸電通道防山火3個子場景,自動研判自然災害風險,提前落實防范措施,在保障超大城市安全可靠用電的同時,有效降低極端情況下人身觸電風險,切實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防線。”全國人大代表,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勇介紹。
電力大數據具有覆蓋面廣、精准度高、實時性強的特點。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實時監測電力供應情況,及時發現城市安全、企業生產等場景中電力的異常波動,預警可能發生的故障或事故,從而提前採取措施,避免對城市安全造成影響。
我市電力大數據就接入了城市三級治理中心,其中電力供應負荷率成為核心指標。
市生態環境局通過電力大數據對4.2萬戶重點監管企業開展日監測,在重大活動及重要日期開展空氣質量分析,助力全市污染防治。
“具體來說,我們通過日用電量、用電負荷等數據建立企業電力指數模型,針對污染企業分析超產、達產、停產等生產狀態,助力大氣污染防治重點管控措施落實到位。”劉勇告訴記者,目前已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在北碚、長壽、江津等67家排污許可企業加裝649個電力數據採集裝置,監測產污設施和治污設施啟停狀態,實時預警偷排漏排等異常行為。
同時,企業電力指數模型也應用到了安全應急管理領域。劉勇介紹,重慶電力聯合市應急局對全市167家高危企業開展實時用電負荷監測,分析企業開工、停產復工、自動停產、長期停產、限期停產、責令停產等狀態,實現企業用電異常預警,助力應急處置響應。
事實上,全市三級治理中心已經實現全域安全“一張網”。市治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依靠匯集了1362萬個感知設備的一體化數據底座,我市一體化數字平台具有更強的感知預警能力,形成全市事件隱患風險“一圖掌控”能力和“看得見、呼得通、調得准、控得全、處得快”的城市治理新質戰斗力。截至2月底,全市三級治理中心累計辦理事件1000余萬件,辦結率97.3%。
全國政協委員、涪陵區委書記黎勇介紹,通過數字化應用,涪陵深化關鍵領域專項整治,完善城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開展燃氣管網“帶病運行”、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等專項整治,排查並整改隱患1440處,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數字應用,讓城市更智慧也更安全。
街面上的窨井蓋上網上雲,一旦缺失,網絡端就會收到預警﹔居民樓下的化糞池安裝了傳感器,機器人可自動打開排風設備降低有害氣體濃度﹔森林中,濕度、風速、風向等數據變化都被監測設備“盡收眼底”﹔三峽危岩監測,也用上了傳感器等氣象監測設施,部分地區初步實現危岩地災點氣象風險自動報警。
應急處突用上“智慧大腦”
數字重慶建設,也確保了城市運行在極端情況下安全可控。
去年,重慶經歷了18輪強降水和77天高溫天氣的考驗。在極端天氣考驗下,我市智慧城市應用“大展身手”,城市各類基礎設施保持平穩運行,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運轉。
磁器口常遭嘉陵江洪水侵襲。去年嘉陵江首輪洪峰過境中心城區,在洪水到來的前一天,磁器口古鎮所有臨災的攤位和物資全部轉移完畢。
“防汛決策指揮系統預判水位會達到181米,我們利用系統內的電子圍欄技術,對183米以下范圍的商鋪進行監控,向4.6萬余人發送了預警信息。”磁器口街道應急管理崗負責人胡海軍稱,系統還自動生成撤離指令,發送到居民手機上,一部分居民主動撤離,剩下的居民大部分也配合工作,極大減輕了應急救援人員的負擔。
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已建成數字氣象“四天”系統,“每隔2.5公裡就有一個預報的格點,系統可以分析出每一個格點上具體要下多少雨。”該系統分秒不停地收集著來自全市的雷達監測數據,並通過大數據智能平台快速匯總與分析,幫助預報員精准預報。
在重慶汛期歷次暴雨過程中,“四天”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從前端到末端的預報、預警到救災能力。
今年1月28日除夕夜,央視春晚重慶分會場設置在南濱路彈子石廣場,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現場安保面臨嚴峻挑戰。面對突發事件,公安機關運用剛投用不久的人員密集重點場所聯防聯控綜合場景應用進行監控疏導。
當天下午5點過,當彈子石廣場、彈子石老街等核心區域的人流接近4萬人時,該應用自動發出預警提醒。“按照預案啟動限流措施!”隨著現場指揮部一聲令下,附近執勤的民警在石溪路口、謙泰路口等地拉起“人牆”、設置水馬,引導游客採取單進單出的方式通行,防止發生混亂。
同時,在彈子石廣場周邊的延伸方向,該應用根據預案作出部署,在慈雲路口、騰濱路口、泰昌路等關鍵位置,安排民警設置警戒線、水馬等進行限流,確保現場秩序。
隨著大量數字化應用、數字化處置預案投入運行,我市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各部門人員協同配合等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讓城市更具韌性。
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裡”
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中,如何運用數字化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裡”,也是重慶探索的課題。
“老人家,你家的煙霧報警器響了!你快回家看看什麼情況。”去年的一天,家住巴南區姜家鎮的75歲老人蹇光亮正在外面逛街,突然接到社區網格員的電話,說他家的煙霧報警器響個不停。當他趕回去時,家中已全是煙霧,幸好處置及時,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生。
這得益於巴南推出的“獨居老人消防安全守護”綜合關懷應用。該應用接入了多種報警器,一旦觸發報警,鄉鎮(街道)一級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立即就會接到消息,中心還可以根據情況通知消防、公安交巡警、派出所、120急救等相關單位。
全國人大代表,南岸區委書記、重慶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兼)許洪斌表示,重慶持續完善數字重慶“1361”整體構架,“市、區縣、鎮街”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成,分散的數字資源聚合到了一起,實現了各類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貫通共享,一批多跨協同的典型數字化應用場景持續涌現,不斷為城市治理提供數字化支撐。
不僅在城市,在廣袤的農村,也有各類數字化應用。“來我們這裡避暑的人很多,由此產生的矛盾糾紛也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彭水縣潤溪鄉櫻桃井村黨支部書記王海霞說,作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最末端”,如何通過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她一直思考的。
“我們也在規劃鄉村公共區域各類社會化視頻圖像大數據的匯聚,加強對治安、交通、消防等場景的視頻圖像和數據資源融合應用。”王海霞說,當前,通過各種大數據平台,實現了大數據在農業、民政、醫療等方面的應用,滿足了農村生產、生活和治理的需要,希望未來能夠通過AI識別、視聯感知技術,助力平安鄉村建設。
數讀>>>
■重慶成為全國首批數據直達基層省市,已挂接52個國家部委數據目錄4683類,可申請共享1452個數據服務接口,2748類批量數據服務
■探索打造首個時空基礎數據庫,推動公共數據編目17萬類、歸集16萬類、共享16萬類,共享滿足率達95%
■全市三級治理中心匯集1362萬個感知設備,截至2月底,已累計辦理事件1000余萬件,辦結率97.3%
京渝連線>>>
央地數據融合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就如何通過大數據、智能化推進重慶超大城市治理發表了意見建議,更有代表委員提到要加強央地數據融合。央地數據融合究竟有什麼作用?
“重慶在央地數據資源融合方面得到國家大力支持,暢通了國家到市級部門、區縣、鎮街‘數據通道’。”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數據資源對於提升重慶城市發展、服務、治理水平作用很大。
比如,沙坪壩區依托IRS數據直達專區申請共享水利部“全國重點河道站實時水情”、市水利局“重慶市河道水情”“洪峰水情預報”等數據,結合本區數據,融合國家、市、區三級數據,實時掌握上游漲水風險和洪水進程,為精准疏散轉移和提前部署防汛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近年來,重慶積極探索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管理體系,有效破解“數據孤島”問題,為國家數據直達基層奠定了基礎,更為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政務管理、民生服務、城市安全、城市治理等應用場景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助力決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智能化。
下一步,我市將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體系迭代升級,建立完善數據一體化歸集共享機制,聚焦重點場景建設數據需求,強化高質量數據供給,讓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更“智慧”。(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余虎 周鬆 崔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蔣凌峰:推進成渝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蔣凌峰。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