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更和美 巴渝城鄉共繪超大城市新畫卷

2025年03月10日07:4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重慶這座超大城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交織疊加,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

近年來,重慶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構建完善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體系,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加快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建設現代化新重慶,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相關專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同步推進

基礎設施與產業一體發展

城鄉差距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要推進城鄉融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首要任務。

早春時節,不少車輛行駛在“巴適”江東·1314自駕環線上,一路繁花似錦,風光旖旎。這條公路全長84公裡,串聯起天府鎮、靜觀鎮、柳蔭鎮、三聖鎮、金刀峽鎮等5鎮16村。該公路建成通車后,沿線村民出行時間大幅縮短,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全國人大代表、北碚區委書記林旭陽表示,北碚區近三年修建“四好農村路”356.5公裡,實施城市綠道和重點節點亮化提升工程,建設碚東綠道、北塘峽江步道等特色步道70公裡,串聯盤活沿線7個鎮街農業、文旅資源。同時,依托渝武高速拓寬、寶山嘉陵江大橋、軌道交通6號線等城市骨架路網,加快構建“30分鐘城區—1小時鎮村”通勤圈,進一步融入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帶動城鄉區域交通互聯、產業協同。

“要想富,先修路。”全國人大代表,彭水縣潤溪鄉櫻桃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海霞認為。

櫻桃井村位於摩圍山景區附近,通村路和村裡的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善。也正因為如此,該村吸引到不少投資,在村裡因地制宜發展起約20家民宿、農家樂,以及特色苗藥布福娜。“產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有了成規模、成氣候的特色產業,向上申報基礎設施項目會更順利,總體而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王海霞說。

重慶社會科學院農業農村研究所、重慶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萬凌霄介紹,近年來,我市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但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互聯互通還不夠充分,農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與人民美好生活願景還不匹配。“應加快推進‘2小時重慶’交通圈建設,推動全市交通網絡一體化深度融合,實現物流、客流、資金流、信息流向各區縣集聚。”她建議,同時也要統籌好縣域規劃,將村庄規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補齊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動產業發展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銜接,促進城鄉要素、產業、基礎設施一體發展,實現縣鄉村功能互補。

打好“組合拳”

加速城鄉人才雙向奔赴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人才是關鍵。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鄉村產業的崛起,無疑能助推人才的雙向奔赴。

“我們在這裡說雙向奔赴,實際上主要還是城市人才下鄉的問題。”萬凌霄認為,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比較突出,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明顯,鄉村如何引才育才仍是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表示,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高,粗略換算,即每年有1000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且大多是青壯年。

“原來的人口移出來了,但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通過人才去實施。這部分人可以是城市居民,可以是返鄉的年輕人,也可以是有志於鄉村發展的創業者。”焦興濤介紹,川美提出“藝農文旅融合”的概念,將生態藝術融入鄉村,從而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

近年來,川美在不少地方進行了藝術賦能鄉村的嘗試。例如,在貴州省桐梓縣羊磴鎮辦的藝術鄉場,在四川省夾江縣做的宣紙藝術活化,在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打造的藝術村落等,通過設計、雕塑、環境規劃等藝術形式來賦能鄉村,讓這些鄉村展現出別樣魅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院不少藝術家和學生都實現了專業轉向,紛紛加入到鄉村建設中,甚至成為新村民、榮譽村民等,也培養了不少素人藝術家。這何嘗不是人才共育的一種形式呢?”焦興濤說。

“當下,小農戶要對接大市場依然存在許多困難,需要有市場意識、有經營能力的人才來引領、引導。”王海霞以櫻桃井村為例介紹,村裡共有戶籍人口952人,但在家的僅有300余人,且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還在讀書的學生,青壯年外出務工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年來,盡管我們也發展起了一些產業,但僅有少數年輕人回村發展,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是不夠。”她坦言。

萬凌霄建議,應創新引才育才機制,找到城市人才供給和鄉村人才需求均衡點,建立“需求—供給”雙清單機制,通過搭建城鄉人才精准對接平台實現城鄉人才要素融合發展。此外,還要瞄准下鄉人才現實需求,盤活農業、人社等部門的農村人才培育資源,建立長期跟蹤服務機制,引導金融保險、人才激勵、就醫就學、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支持政策向鄉村新人才群體傾斜。

提升治理效能

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投資進入鄉村,越來越多的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等成為城鄉融合、建設鄉村的有生力量,鄉村的社會結構也因此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些變化都呼喚著治理效能的提升,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藝術賦能鄉村,不光是造幾個網紅‘打卡點’,也不光是發展產業,而是要讓村民參與藝術共創,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來。”焦興濤認為,隻有與村民產生共情,才能達到鄉村與藝術的瞬間永恆。

例如,川美雕塑系碩士生導師婁金帶隊在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做院壩工坊時發現,有家農戶的水泥院壩在前期建設中因堆放物料裂了一條縫。對這條裂縫的修補問題,農戶和村裡一直沒談攏。最后,婁金帶著學生用瓷磚碎片把那條裂縫拼貼成一棵蓬勃生長的“大樹”,村民看了很開心。這件作品叫《縫合》,在“縫合”地面的同時也“縫合”了村民與村委會之間的“縫隙”,讓村民關系更融洽、和諧。

焦興濤認為,村民們需要精神生活,而過去少有平台,藝術的功能就是為他們搭建平台,“藝術能發揮的最直接作用,就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重塑鄉村文化自信。”

從一域到全局,治理的作用日益突出。

“基層治理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直接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林旭陽表示,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任務要求,匯聚多方治理力量,根據城鄉發展實際,探索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強化數字賦能,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向鎮街、村社區延伸。

“比如,在北碚區,我們全面按下‘快進鍵’,推動數字重慶基本能力建設,深化‘黨建扎樁·治理結網’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改革,構建起‘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基層智治體系架構。”林旭陽介紹,在區數字化城市運行與治理中心、鎮街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平台,北碚區全量接入視頻設備2.79萬個、感知設備245個,上線跨板塊、跨村社、跨網格調度指揮和協同聯動場景預案93個,謀劃公共區域安全、家庭服務管理、高層消防安全等綜合場景21個,累計處理事件55萬余件、任務108萬余個,事件任務辦理率達100%,實現風險感知數字化、隱患預警可視化。

治理的關鍵在於人。北碚區探索實施“四帶四促”系統工程,強化區帶鎮街、鎮街帶村社網格,配強網格“1+3+N”治理團隊(網格長+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其他各級各類力量),共計4218名“一長三員”,統籌黨員志願者、新就業群體等各類人員1萬余名充實網格“N”力量,強化基層治理“末梢”。

“治理方法當然不唯一,但精准一定是其一。”林旭陽表示,正因如此,必須堅持用“繡花功夫”推進治理的精准化,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我們也將發揮‘代辦服務、糾紛調解、居民議事、志願服務’等功能,把精細化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做到群眾心坎上。”(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數讀>>>

■2024年——

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縮小至1.7︰1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24︰1

■重慶連續2年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綜合評價居全國第一

脫貧人口就業規模達83萬人

■2024年——

重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7.8%

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行政村比率達100%

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75%

累計建設巴渝和美鄉村達標村3633個

■今年將全力打造新時代“巴渝糧倉”

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3020萬畝

產量達218億斤以上

■今年將新改建農村公路2000公裡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4%

鼓勵公共充換電設施延伸至農村

巴渝和美鄉村達標覆蓋率力爭達60%以上

■到2025年底——

中心城區以外區縣城鎮化率達到63%

(數據來源:記者顏安整理)

 

京渝連線>>>

城口流轉集體林地60萬畝 帶動群眾增收8300余萬元

本報訊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3月5日,農歷驚蟄,走進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黃柏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揮鍬鏟土、扶苗填坑、踏土夯苗,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們去年新流轉林地2470畝,准備投入上千萬元資金,用3—5年時間打造成城口最大的黃柏基地。”基地業主、城口縣瑞康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康開祥信心滿滿。

他的信心來源於集體林改的深入推進。城口是全市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試點區縣之一,擁有林地439萬畝。其中,集體林地375萬畝,森林覆蓋率72.8%,居全市第一。城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縣裡以實施“三權分置”、森林經營、林下經濟、林業金融、森林旅游、數智林業“6個示范”為重點,以建設高產示范林、美麗幸福林、健康優質林“3大林區”為路徑,以實現生態增綠、林地增值、林業增產、林農增收、企業增利、村集體增效“6個增”為目標,在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上不斷破題,讓439萬畝綠色山林迸發出新的活力。

康開祥告訴記者,過去企業因林地經營權確權、融資、用林等問題導致發展比較緩慢,發展信心也不足,“直到去年7月,我們拿到了林地經營權証,並通過林地經營權拿到融資貸款,縣裡還創新實施集體林地低質低效林認定改造,政策的突破讓我吃下了‘定心丸’。”

低質低效林改造也讓當地村民多了一條就近務工的路徑。“我在家門口就能打上零工,平時娃娃也照顧到了,錢也掙到了。”明通鎮平安村村民李達秀說,鎮上對4700余畝林區進行改造,通過“清林隔藤”的方式,在保留原有樹木的基礎上進行疏林、補植補栽,並套種漆樹、黃柏等經濟林木,他們在此務工,每人每天能有150元收入。

資料顯示,自從被列為重慶市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試點縣以來,城口流轉集體林地60萬畝,累計兌付林地流轉費用7.32億元,“國儲林+”全產業鏈累計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務工超64萬人次、增收8300余萬元。

“林業綜合改革是釋放森林產能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森林經營價值的重要體現,更是鼓足了林農的腰包,提升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城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口將繼續大力挖掘林業價值,發揮林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銀山。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