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擴大“產業+”半徑 打造“三農三增”綦江樣板

嫩芽立枝頭,嬌縱垅陌間﹔農人飛指弄,滿載美心間……近段時間,綦江區石角鎮新農村的茶葉基地裡,一幅生動的勞作圖景,盡顯“豐”光“錢”景。
近年來,新農村圍繞茶產業發展這一核心,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挖掘文化內涵、帶動鄉村旅游,不斷擴大“產業+”半徑,致力打造“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綦江樣板。
產業增效益
“空殼村”晉升“實力派”
新農村茶山上採茶忙。石漢謀攝
今年,新農村種植茶樹420畝,與2024年年初相比,種植面積增加了40畝。看似簡單的數字加法,背后彰顯的卻是該村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為了進一步提高茶葉質量,新農村邀請了西南大學教授以及區科技特派員到現場開展技術指導,並採用“抓住帶頭人,以一帶十”的方式,讓更多村民主動參與到茶葉種植管理中來。
品牌效應是帶動產業提質增效的“助推劑”。新農村成功注冊了“瀛峰雪”“瀛山春綠”“瀛山紅”等茶葉品牌,並全面升級茶葉包裝,讓產業品牌化進入“2.0”階段。
甘潤醇厚、怡人養神的新農茶深得消費者喜愛。2019年銷售收入12萬元、2021銷售收入33萬元、2024年銷售收入150余萬元,昔日的“空殼村”已晉升為“實力派”。
“我們村集體公司與重慶雲茶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數字化茶葉加工車間即將投入使用,屆時可為本村及周邊地區提供茶葉加工服務。”新農村駐村第一書記冉影說,“集體經濟組織+公司”模式的開啟,今年產值預計可達800萬元。
鄉村有活力
“吃住研游”一體化發展
游客打卡新農村茶山。陳星宇攝
3月10日,綦江區老瀛山第二屆茶旅文化季在新農村啟動,游客、攝影愛好者、本土網紅等早早來到現場,或觀光體驗、或拍攝留念、或帶貨宣傳,人氣滿滿。
“讓游客走進來,把新農推出去。”是新農村茶旅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該村以茶產業為軸心,推動涼亭、步道等基礎設施以及採茶、制茶等體驗項目連軸轉,形成了強大磁場。
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新農村茶旅融合的持續深入,吸引著投資者前來興業。由潤亞教育集團打造的制茶體驗研學基地,承接了綦江中學、外語外事學院、重慶移通學院等多個院校研學實踐活動。
如今,一個集“吃、住、研、游”一體化的農旅康養村已初具雛形。“接下來,我們還將引進業主,著力打造星空露營基地,打捆推出更多旅游產品,豐富新農旅游業態。”冉影說。
農民添收入
交出業興村美民富高分答卷
村民在新農村茶山上採摘新茶。郭又嘉攝
3月,新農村的茶正式進入採摘期,意味著採茶工人開始忙碌起來。
盡管村民羅開秀的家離茶山不遠,但她每天都起很早,生怕耽誤了採茶時間。“我們是採得多,得的多。”羅開秀說,自己的手腳雖然不算快,但採茶這幾個月能賺1萬多元,還是挺不錯。
“採毛尖就隻採芽頭,採的時候雙指捏著,輕輕往上提。”前來打工的人既有多年的熟手,也有才來的新手,作為茶山的管理員,村民周億責無旁貸地教授採摘技巧。
2017年,周億便開始管理茶山。施肥、澆水、除草、修枝……周億與其他人不同,工作時間更加固定、工作內容更加全面。
採茶的季節,工人們早出晚歸,中午就到食堂——馮家小院農家樂,吃村集體公司提供的午餐。“茶從3月採到10月,這些月份我們都不怕沒得生意。”馮家小院負責人周紅梅說,再加上平時的游客用餐,一年下來能收入8萬元。
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是新農村交出的鄉村振興“高分答卷”。去年,新農村以茶為媒,帶動兩鎮五村百余人就近就業,助力本村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成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朱華榮:建議統一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
- 2025全國兩會期間,朱華榮在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展示“重慶造”汽車模型。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2025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建議,統一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避免每個車企都需要單獨研究帶來資源重復投入,以此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總體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