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布10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
穩賺不賠?當心非法集資!

“輕鬆賺10萬”“3天翻倍”……這些“穩賺不賠”的字眼是否讓你心動?別高興太早,當心落入非法集資陷阱!
4月1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公布“重慶十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涵蓋銀行、保險、証券領域,包括貸款中介騙局、征信修復騙局代理退保騙局、非法薦股等典型騙局,幫助廣大市民增強風險意識和提升防范能力。
案例1
假冒“銀行助貸”騙局
案例>>
張先生計劃購買一輛二手車,但資金緊張。某中介以“銀行助貸簽約中心”名義通過微信聯系張先生,聲稱可為其辦理年利率低至3.5%、最長可貸10年的公積金信用貸,為了增強可信度,對方還發來了某銀行的貸款審批截圖和數位“客戶”的好評信息。但在提交征信報告后,對方以“征信瑕疵”為由,要求張先生支付“定金”並承諾可為其進行“包裝”。
張先生輕信了對方的說辭,同時在對方的要求下將手機交給對方操作,最終張先生發現,實際貸款利率遠高於對方的宣傳內容。通過咨詢對應銀行網點,張先生得知相關貸款可以自行通過正規渠道辦理,但他支付的2000元費用已無法追回。
●教訓
貸款要通過正規渠道辦理,貸款利率以銀行最終的審批結果為准,任何承諾“無需審核、快速到賬、低利率”的貸款中介,都可能是騙局。
案例2
“征信修復”騙局
案例>>
小王辦理的網貸有多筆逾期,個人征信記錄出現多筆不良。某日,小王收到某中介宣稱可以辦理“征信修復”的手機短信,出於對個人后續在就業、購房等方面的需求考慮,就按照短信內容與該中介取得聯系。
他按照對方要求提供了身份証、網貸流水和征信報告等,並支付了3000元保証金。但對方又以“違規操作”威脅其繼續匯款,否則公開隱私信息。在意識到自己可能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后,小王報警求助。
●教訓
個人征信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任何單位及個人無權刪除或者修改。所謂的“征信修復”往往是不法分子利用受害者急於解決問題的心理實施詐騙,任何承諾消除不良記錄的行為,都是騙局。
案例3
“債務優化”騙局
案例>>
由於資金緊張,趙先生難以按期償還銀行貸款。他在網上看到某中介發布的“債務優化”廣告,聲稱可以指導消費者辦理貸款延期,於是點擊廣告中的鏈接登記了個人信息。隨后,中介指導趙先生“不接銀行電話”“不見銀行工作人員”,還幫助他制作了假的“大病住院”和“收入困難”証明,並根據趙先生的貸款金額收取了“代理費”。多次催收無果后,銀行認定趙先生惡意欠款,向法院提起訴訟。在接到法院傳票后,趙先生才意識到受騙了,然而此時他已無法與中介取得聯系,自己不僅無法追回“代理費”,還因為個人征信中存在逾期記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
●教訓
消費者存在還款困難時,應當如實告知金融機構並積極協商還款,貸款逾期不僅影響個人征信記錄,惡意逃避債務的行為還將承擔法律責任。
案例4
不正當“反催收”騙局
案例>>
楊先生因生意虧損,存在信用卡、網貸等還款壓力。C公司在掌握了楊先生相關情況后,自稱可以為他辦理債務減免、債務延期,並按照信用卡1500-8000元/張、網貸平台1500-8000元/個的標准收取費用。楊先生迫於還款壓力支付了費用,按照C公司的要求實名辦理了新的電話卡並交給C公司,隨后將貸款平台、信用卡聯系方式均改為新辦理的電話卡號,並按照C公司要求拒絕金融機構的聯系。
C公司以楊先生的名義向金融機構重復惡意投訴,企圖使金融機構迫於投訴壓力為楊先生辦理延期還款。但金融機構沒有妥協,楊先生不僅沒有獲得債務減免,反而因惡意逾期被銀行起訴,信用記錄嚴重受損。此時楊先生發現,他已無法聯系到C公司的工作人員。
●教訓
遇到問題請通過正規法律援助渠道解決,切勿輕信所謂的“專業代理”。盲目聽信中介教唆不還款、不接催收電話,會導致貸款逾期、產生征信不良記錄﹔貿然提供本人實名電話卡,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泄露。
案例5
“高額退保”騙局
案例>>
張某某、白某某等人利用不法渠道非法獲取金融消費者信息,宣稱可以辦理“高額退保”,承諾可以幫助消費者取得比通過正常退保渠道更多的退款,事后收取多退資金的50%作為報酬。
他們的實際操作卻是:為客戶辦理保單質押業務,還欺騙消費者質押出的資金即為退保所得。消費者不僅要向不法分子支付手續費,同時還要承擔因保單質押而產生的還款義務。通過此“套路”,張某某、白某某等人欺騙了數十名消費者,最終被公安機關抓獲並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教訓
消費者若有退保需求,請通過官方渠道與保險公司進行正式協商,任何打著“高額退保”旗號進行宣傳的外部機構或個人均為非法中介。
案例6
“高額理賠”騙局
案例>>
84歲的蔡奶奶因交通事故唇部受傷,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介入調解,但蔡奶奶在調解前結識的“黃牛”堅持主張該傷情可評殘,除醫療費外還要求保險公司支付5萬元賠款。在“黃牛”唆使下,調解陷入僵局。
“黃牛”向蔡奶奶承諾可委托其辦理評殘訴訟處理,還根據預期理賠金額要向蔡奶奶收取2000元“代理費”,且過程中產生的相關費用由蔡奶奶自行承擔。受到高額理賠金的誘惑,蔡奶奶答應了“黃牛”的要求。但由於受傷程度過於輕微,該傷情未構成傷殘,法院判決保險公司除醫療費外僅賠付1120元,蔡奶奶自行承擔評殘鑒定費1000元。隨后,“黃牛”已不知所終,2000元“代理費”也無法追回。
●教訓
保險理賠請通過正規渠道辦理,產生理賠爭議請積極與保險公司協商、調解。不能隨意聽信身邊理賠“黃牛”承諾,做到依法理性維權。
案例7
“代理退保”騙局
案例>>
劉大爺在短視頻平台看到一名自稱“律師”的博主稱可以“代理全額退保”,咨詢后劉大爺與其簽訂協議,提交了身份証、保單、銀行賬戶等信息,並支付了“前期代理費”,約定退保成功后按10%支付手續費。隨后“律師”唆使劉大爺偽造不實信息向監管機構進行舉報,意圖使保險公司迫於壓力全額退保。
在與保險公司溝通中,劉大爺才得知自己偽造不實信息的行為涉嫌違法,且其持有的人身保險現金價值已超過全額退款金額,如果退保還會失去這份保險的風險保障。劉大爺聯系“律師”理論,但對方已將他“拉黑”。
●教訓
退保應通過正規渠道直接聯系保險公司,切勿相信所謂“全額退保”騙局,以免個人信息泄露、財產受損。此外,非理性退保后,會導致自身失去原有的風險保障,尤其是在意外、疾病等風險發生時,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
案例8
“非法薦股”騙局
案例>>
孫先生加入了一個炒股群,群裡的人都在討論股票,氛圍熱烈。一位名叫“大樹”的“股神”,經常晒出“輕鬆賺10萬”“3天翻倍”的截圖。
不久,“大樹”稱最近發現了一隻即將暴漲的股票,願意“帶兄弟們發財”。在眾人煽動下,孫先生繳納了3000元“會員費”,並按照“大樹”指示購入推薦的股票。但沒想到,股票反而暴跌。孫先生急於聯系“大樹”,卻發現自己已被群主移出群聊,“大樹”也消失了。
●教訓
真正的証券投資有風險,任何承諾“穩賺不賠”的薦股都可能是騙局。投資者務必通過正規証券公司操作,切勿盲目跟風。
案例9
“境外投資”騙局
案例>>
白先生在某投資群中認識了一個叫“金牛”的炒股“大神”。在“金牛”的勸說下,白先生決定投資一家號稱來自瑞士的“東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為了消除白先生的疑慮,對方還展示了所謂的“收益截圖”和“証監會批文”。
白先生陸續投入120萬元。一個月后,微信群解散,“金牛”失聯。白先生報警后得知,這家公司根本沒有在中國境內開展合法業務,所謂的“QFII批文”是偽造的。
●教訓
投資務必通過正規平台,切勿輕信“穩賺不賠”“內幕消息”等誘人說辭。
案例10
“新三板股票”騙局
案例>>
上海的李先生是一名普通的股民。2021年的某天,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人員,聲稱公司掌握了一批“原始股”,這些股票很快將在新三板挂牌,並承諾“隻要投資,收益至少翻倍”。
隨后,對方邀請李先生加入一個微信群。群裡氣氛熱烈,不少“群友”紛紛晒出“成功投資賺到大錢”的截圖,甚至有人聲稱:“當初投了10萬元,三個月后就賺了30萬元!”
李先生被群內熱烈的氛圍感染,逐漸放下戒心。隨后,對方承諾“現在投資越多,拿到的原始股就越多”。李先生經不住勸說,先后投入了20萬元。
幾個月后,微信群突然解散,所謂的“業務人員”也失聯了。他隨即向監管機構求証,發現該公司根本沒有証券業務資質,所謂的“新三板股票”不過是騙局。
●教訓
購買股票一定要通過正規証券公司,凡是承諾“穩賺不賠”“即將上市”的投資機會,十有八九是騙局。遇到此類情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並通過証監會官網核實該公司是否具備合法資質。
提 醒
防范非法金融騙局
需牢記以下6點
○選擇正規渠道 辦理金融業務時,請認准銀行、保險公司、証券公司等正規渠道,咨詢了解相關情況,以獲取准確信息和專業建議。
○警惕虛假宣傳 天上不會掉“餡餅”,對“超低利率”“全額退保”“100%修復征信”等虛假廣告保持警惕,防范非法中介陷阱、“套路”,避免被誘導上當。
○依法理性維權 如遇金融消費糾紛,應依法通過正規渠道進行維權。可積極與金融機構協商解決,或通過金融機構客服熱線進行投訴。也可通過第三方調解組織進行調解、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
○保護個人信息 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切勿將銀行卡、身份証等重要物件輕易轉交他人,不要隨意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証、銀行卡、驗証碼等敏感信息,不貿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賬號轉賬匯款。
○遇詐騙速報警 如發現自己陷入詐騙陷阱導致資金受損,或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應保存好聊天記錄、通話錄音、合同協議、交易截屏等証據,並及時向公安機關反映。
○提升反詐能力 詐騙形式不斷演變翻新,偽裝性越來越強,消費者要加強金融知識和防騙知識學習,強化反詐意識、提升反詐能力,遠離非法金融中介,保護好自身“錢袋子”。(據新重慶-上游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