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烏蒙山下鑿通途——渝昆高鐵在建昭通隧道探訪記

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
2025年04月24日08:46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綿延巍峨的烏蒙山下,全長16.26公裡的渝昆高鐵昭通隧道正在艱難中掘進。因為它穿越了18套地層與2條斷裂帶,集岩溶、斷層破碎帶、高地應力、膨脹土、高瓦斯和長距離煤系地層等不良地質問題於一體。

烏蒙山下,渝昆高鐵昭通隧道三號橫洞的入口。張永超攝

烏蒙山下,渝昆高鐵昭通隧道三號橫洞的入口。張永超攝

昭通隧道是渝昆高鐵重要控制性工程,由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近日,記者翻看施工平面示意圖發現,這條隧道的橫洞和斜井輔助工程總長度,竟然超過了正洞長度。

正因如此,兩千余名施工人員歷經64個月的艱苦奮斗,當前昭通隧道正洞才開挖12.05公裡,尚有4.21公裡待掘進。

昭通隧道三號橫洞正洞掘進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昭通隧道三號橫洞正洞掘進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隧道內下起“瓢潑大雨”

4月18日,雲南昭通艷陽高照。記者身披雨衣、腳穿雨靴、頭戴安全帽,乘車進入渝昆高鐵昭通隧道三號橫洞。行至昭通隧道正洞作業位置時,隻見頭頂嘩啦嘩啦地下著大“雨”。

“隧道開工5年多來,遭遇了突泥涌水、軟岩大變形、瓦斯突出等艱難險阻,施工難度遠超前期設計。”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副總經理向金友介紹,去年4月,新增的三號橫洞開挖抵達正洞位置,自此,昭通隧道三個橫洞和兩個斜井全部轉入正洞施工。

施工人員身穿雨衣正在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施工人員身穿雨衣正在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三號橫洞位於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筍葉村,洞內大多為灰岩地層,由於暗河從施工面頂上經過,施工現場猶如“水帘洞”。記者在現場看到,正在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的施工人員均身穿雨衣,即便如此,不一會衣服也會濕透。

昭通隧道岩溶及岩溶水極其發育。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昭通隧道岩溶及岩溶水極其發育。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昭通隧道有9800米岩溶地層,岩溶水極其發育。”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渝昆高鐵項目經理呂敬錢介紹,目前施工已揭露大型溶洞10余處,日均出水量極大,施工環境惡劣,施工難度極大。

施工人員在隧道內鑽孔作業。中鐵隧道局供圖

施工人員在隧道內鑽孔作業。中鐵隧道局供圖

突涌、溜坍險情不斷

“在施工過程中,單純的‘水問題’並不可怕,再遇上‘泥’就危險了。”呂敬錢說,這幾年來,共發生大小突涌、溜坍百余次,施工過程險情不斷,嚴重影響進度。

昭通隧道二號斜井入口。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昭通隧道二號斜井入口。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2021年10月27日,二號斜井正洞發生的一起突涌險情,讓該區域施工負責人陶澤詩記憶猶新。“一開始只是滲水,隨著裂縫和突涌壓力變大,我們果斷組織工人撤離。”陶澤詩說,施工人員剛剛撤離,泥沙攜帶大量孤石涌出,噴涌距離最遠達到209米,把來不及撤離的機械設備完全掩埋。

“該區域接下來5年時間裡,共發生了三次大的突涌,事后清理淤泥花費了近2個月的時間。”陶澤詩表示,由於地質條件復雜,本來洞體掘進的進度緩慢,突涌和溜坍遺留的泥沙清理工作,影響著施工的進度。

二號斜井正洞作業現場。中鐵隧道局供圖

二號斜井正洞作業現場。中鐵隧道局供圖

掘進不易,挖通的洞體還要經受“壓力”的考驗。由於昭通隧道埋深超過500米段落近9000米,最大埋深為980米,其中軟岩大變形段約1895米。為保障施工進度,該項目通過優化洞形、長錨杆主動支護、高性能纖維混凝土等措施,實現了“快挖、快支、快封閉”。

五年多揭煤僅390米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昭通隧道真正的“硬骨頭”是煤與瓦斯突出問題。從二號橫洞平導進入的煤系地層,各項參數指標均遠超突出危險臨界值,達到煤的最大破壞類型V類,瓦斯抽排及揭煤難度前所未有,被煤礦及高校科研院士團隊定位為“世界性難題”。

“因為危險系數高,安全要求特別高,進度最慢。”二號橫洞區域施工負責人楊合標表示,在剛開始作業時,施工人員聽到牆體內傳出的乒乒乓乓聲音,嚇得不敢進洞。在他以身作則率先進洞確保安全后,再耐心勸導,才逐步打消他們的顧慮。

昭通隧道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昭通隧道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二號橫洞工區575米9層具有突出危險性煤層,各項指標遠超突出臨界值。呂敬錢說,先后召開了30多場專家會,花了32個月時間通過了難度最大危險性最高的3層煤,經過連續攻堅,當前僅通過了5層390米煤層,還剩余185米。

“在煤與瓦斯突出段的施工過程中,也探索形成了多項關鍵技術,可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借鑒經驗。”向金友表示,在國鐵集團、西昆公司大力支持,參建方積極配合下,煤與瓦斯突出段最難的部分已經完成,接下來將繼續攻堅,確保工期要求,為渝昆高鐵全線通車提供堅實保障。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