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沃土續寫魚水華章——沙坪壩區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紀實

嘉陵江畔,紅岩精神永流傳﹔沙磁大地,軍民情深譜新章。作為駐軍大區、兵員大區的沙坪壩,以連續七屆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的驕人成績,在新時代雙擁工作中交出了優異答卷。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軍民團結的深情,每一個角落都閃耀著雙擁共建的光芒。
擎旗鑄魂:以政治擔當夯實雙擁根基
紅岩精神浸潤的沙坪壩大地,始終高擎雙擁工作的思想火炬。區委、區政府將雙擁工作作為“永不竣工的政治工程”,建立軍地聯席會議制度,創新推出軍地互辦實事“雙清單”工作機制。四年來累計投入4.67億元專項資金,解決79個議軍議題,為駐區部隊新建營房、訓練基地等設施。駐區武警某部官兵搬入現代化新營區時感慨:“從機動下穿道到衛生列車專線,從智能指揮系統到戰備訓練場,第二故鄉的支持讓我們倍感溫暖。”
全國首創的軍地合署辦公退役軍人服務大廳裡,“一窗通辦”服務讓辦事效率提升60%﹔183個三級服務中心實現全域覆蓋,100余名專職“紅岩為軍服務保障員”奔走一線。2023年開年之初,沙坪壩雙擁經驗亮相全國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座談會,成為新時代雙擁工作的鮮活樣本。
崇軍尚武:以文化浸潤厚植國防情懷
在三峽廣場雙擁商圈,1150家擁軍商戶挂牌服務﹔軌道交通站點變身雙擁宣傳窗口,日均10萬人次感受雙擁文化﹔29處紅色遺址中,“老戰士宣講團”每年開展國防教育200余場。這座城市用行動詮釋:尊崇軍人不應只是口號,更要成為城市基因。
創新建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生態圈”,20家軍創企業茁壯成長﹔開設社區就業“直通車”,160名退役軍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軍娃托管站”每年解決40余名軍人子女課后照料難題。在川渝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上,千余崗位虛位以待,退役軍人唐香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見証著從“戰場”到“職場”的溫暖轉身。
紓困解憂:以暖心工程筑牢強軍后盾
“三后”問題是檢驗雙擁成色的試金石。沙坪壩區創新建立“保障機制”:為2000名軍人子女開辟入學綠色通道,實現教育優待覆蓋率100%﹔開發“軍屬技能提升工程”,1300余人次通過培訓掌握新技能﹔打造"軍地情緣工作室",促成22對軍地良緣。在青木關鎮“軍屬創業街”,軍嫂李娟的烘焙坊日均營業額突破萬元,她動情地說:“從店面選址到技術培訓,政府全程護航,讓我們感受到尊崇的分量。”
細微之處見真情:醫院裡“軍人專用通道”、景區裡的“退役軍人優先”標識、交通樞紐雙擁宣傳屏,讓尊崇看得見摸得著。駐軍醫院與地方醫療機構結成醫聯體,年服務軍民3萬余人次﹔“退役軍人家庭關愛基金”惠及500余家庭,用實實在在的舉措溫暖軍心。
軍民同心:以雙向奔赴續寫時代新篇
在歌樂山上的開心農場,駐地部隊共建的智能大棚裡,新培育的脆桃挂滿枝頭﹔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官兵們揮汗如雨參與定點幫扶﹔在新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兵兒子”們定期為孤寡老人理發修甲......這些動人場景,正是沙坪壩軍民"雙向奔赴"的生動注腳。
數據見証擔當:駐區部隊開展“人民軍醫樹形象”系列義診巡診,惠及群眾100萬余人,開設化療藥物輸注、眼健康綠色通道等服務,每年惠及居民3萬余人次。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制定“一戶一策”定點幫扶優撫對象,每年投入鄉村振興專項基金50萬元,消費扶貧10萬元。先后投入300余萬元支持村社便民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文化環境改善、教育條件提升、醫療設備更新,真正實現了“生產力”與“戰斗力”的共生共長。
七連冠的輝煌背后,是幾十載初心不改的雙擁傳承。從戰火紛飛年代的生死與共,到和平歲月的攜手同行,沙坪壩軍民始終心連心、肩並肩。如今,這座承載著紅岩精神的城市,正以更高標准推進雙擁工作創新,奮力譜寫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的壯麗篇章。
(沙坪壩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