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展土壤三普摸“家底” 教會種植戶“數字種田”
2025年06月30日08:02 | 來源:重慶日報網

仲夏時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黃桷岩村,千余畝秧苗郁郁蔥蔥,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勾勒出一幅充滿希望的田園畫卷。
“今年秧苗長勢比過去幾年都要好,只要天公作美,水稻豐收不成問題。”當地水稻種植大戶周兵臉上洋溢笑容。
為何他能如此自信地預判收成?這就要追溯到2023年市地礦局208地質隊開展的土壤“三普”工作。
土壤“三普”是2022年國家部署的一次對土壤的“全面體檢”,普查內容包括土壤性狀、類型、立地條件、利用狀況等,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023年7月,經過市“三普”辦嚴格的考試與專業培訓,鄒波與陳星、張夢林等人奔赴石柱縣開展工作。經過90多天的野外高溫作業,完成了石柱3000余平方公裡全域土壤的酸鹼度、有機質、常量元素等54項指標檢測,通過對上百萬條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最終繪制出了30多種土壤屬性圖,讓該縣的土壤“家底”一目了然。
去年3月,鄒波帶著土壤屬性圖到石柱的採樣點進行實地復查。周兵在水稻田邊提出了疑惑:“水質、種植技術等都沒問題,為什麼產量和品質卻始終難以突破?”
“從石柱全域來看,西沱鎮一帶土壤酸性較高,適合種喜酸的農作物,比如茶葉、竹子等﹔馬武一帶,土壤氮磷鉀較為缺乏,若要發展種植業,要多施氮磷鉀含量高的復合肥……”鄒波建議。
今年,周兵針對性地追施了高含量的氮磷鉀復合肥。“有了這些精確的土壤數據,施肥用量也變得精准,既保証了水稻生長所需養分,又避免了肥料浪費,我也學會了‘數字種田’。”周兵說。
鄒波介紹,下一步,他們將聯合石柱縣農業農村委共建“線上檔案館”,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讓業主今后可隨時隨地查看土壤數據信息,提前指導規劃農業生產,讓大家種糧更加心中有“數”。(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畢業即失業”?川美院長:藝術有“大用”
- 人民網重慶6月28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7日晚,四川美術學院舉行2025屆畢業典禮,院長焦興濤在致辭中,從一個月前與學生的一頓特別飯局談起,直面網絡“畢業即失業”的疑慮,深入剖析了藝術價值、學習真諦與健康意義,為全體畢業生獻上一份直面時代叩問的成長指南。 焦興濤在演講開篇分享了一個月前的親身經歷:一個傍晚,他在學校操場跑步時,遇到一群正在上體育課、喊著“跑不動”的學生。…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