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奉節永安鎮墓群出土包金的車馬器、帶血槽的銅矛、彩繪的木棺……

三峽重慶段最大戰國墓揭秘

2025年06月30日08:0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銅矛。

銅矛。

包金車馬器。

包金車馬器。

銅器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銅器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6月25日,奉節永安鎮墓群M99號墓出土隨葬品的研究成果出爐。

從2005年開始,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現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奉節永安鎮墓群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出土陶器、銅器、玉器及金銀器等各類隨葬器物1200余件。

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揭開M99墓室的封土時,近兩百件以青銅器為主的隨葬品在夏日陽光下閃爍著幽綠光芒——這是三峽地區重慶段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戰國墓葬,其隨葬品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堪稱一部青銅鑄造的戰國史詩,是戰國中期巴楚爭斗不斷,楚國逐漸控制瞿塘峽以西一帶的實例。

墓主人沉睡於高7米多的墓葬內

在三峽戰國墓葬中,M99號墓堪稱巨大。

究竟有多大?發掘領隊、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袁東山給出了一組數據——其墓坑開口距地表僅1.2米,向下卻垂直延伸7.02米,相當於現代住宅兩層半的高度。墓室底部呈長方形,長5.8米、寬4.08米,面積近24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客廳的空間。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甲”字形的完整結構:南側斜坡墓道長達6米,以27度角傾斜而下,如同一條通往地下世界的巨型通道,最低點距墓底達3.2米,足見營建時的工程難度。

此外,M99號墓的墓壁還經過特殊的抹泥處理,呈現精密的分段設計:上部近乎垂直,下部則陡峭如懸崖,光滑壁面還殘留著工匠抹平的指痕。

然而,墓主遺骸的保存狀況卻與宏大的墓室形成殘酷對比。由於墓底位於三峽水庫蓄水線之下,滲水浸泡使棺槨與人骨嚴重朽壞。考古專家僅能從淤泥中辨識出零星的腿骨與肢骨殘痕。這些鈣質碎片以“仰身直肢”的姿態指向正北方,頭骨與其他軀干骨骼已徹底消融於水土。但槨室北部木棺位置殘留的彩色漆皮——朱紅與玄黑交織的斑駁色塊,仍然暗示著髹漆棺木曾經的華貴。

當考古人員在棺內清理出墓主人最后7件貼身隨葬品時,主人的身份仍然未解:直徑14.5厘米的玉璧以黃白色玉料精雕,內外緣凸棱拱衛著整齊谷紋,是典型的楚式禮玉﹔銅削的扁環首與曲背造型,復制著楚貴族的日常生活用具﹔還有三柄虎斑紋柳葉劍和兩柄巴式矛緊貼尸骨,將巴人尚武之魂凸顯。

袁東山說,當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的烽火燃至扞關,墓主為巴人的可能性較大,但受楚文化影響至深,可能是接受了楚國封賞或任職於楚國的巴人中上層貴族將領。

30件車馬器彰顯將軍威儀

距M99號5米遠的地方,一個戰國時期的殉馬坑先於墓葬出土。於是,在墓葬中找到對應的車馬器,成了現場所有考古工作者的期盼。

墓葬的發掘也最終沒讓所有人失望。袁東山說,在M99墓中,他們共發掘出了包括車軸飾、傘箍、蓋弓帽、節約和馬銜等30件車馬器。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8件包金銅節約。它們中的兩件如微型盾牌,三條夔龍在包金層下游走翻騰﹔其余6件則似綻放的金色花朵,每片花瓣都鐫刻著夔龍紋。

什麼是節約?袁東山解釋,顧名思義就是節制與約束,是一種用於馬具的裝置,用於連接和固定馬身上的革帶,以實現操縱馬匹的目的。

而在車輿構件中,兩件傘箍呈可拆卸狀態,管狀套件通過中部雙箍咬合,可自由伸縮調節車蓋高度。馬銜的構造更顯精妙:長達21厘米的馬銜由橢圓形環與繩索狀柱體咬合而成,出土時仍保持著咬合狀態。

雖然木質的車身已經在時光中消弭,但這些留存下來的青銅車馬器,仍然彰顯著墓主人昔日的顯赫身份。

86件隨葬兵刃組成戰國武器庫

M99墓室出土了86件青銅兵器,它們構成的不是簡單的陪葬陣列,而是一座微縮的戰國武器庫。

袁東山說,這些寒光凜冽的兵刃佔據了全部隨葬品的近半壁江山,宣告著墓主以武立身的宿命。

在這批出土武器中,許多都帶有加速敵人死亡的血槽,比如出土的2件銅矛的矛葉后端脊側精准開鑿的“放血槽”,如同毒蛇的獠牙溝壑,令2300年后的觀者依然能感受到森然寒意。

墓葬中隨葬兵器的多樣性譜寫了冷兵器的百科全書,這些兵器種類齊全,實戰特征鮮明。

3件柳葉形青銅劍均具有扁菱形脊,其中兩件在脊上開有血槽,這種增強殺傷力的設計是近身格斗利器的標志。

矛的數量最為龐大,達35件,形制多樣。一些銅矛骹部普遍裝飾的巴蜀符號、蟬形紋、手臂紋、虎紋及雲雷紋,則賦予了這些兵器強烈的巴文化地域特色。

4件配備直援、胡及穿的銅戈構成了標准的勾啄兵器組合。遠射武器同樣齊備,41件青銅鏃以36件圓錐形長鋌鏃為主力,輔以少量三翼鏃和鐵鋌銅鏃,並配備了兩件銅弩機,展現了遠程打擊能力。此外,四件裝飾巴蜀符號的銅鉞和一件銅鐏也補充了兵器組合。

從血槽矛的致命設計、鐵鋌銅鏃的材質突破,到劍身虎紋的圖騰崇拜、戈戟合范的鑄造智慧,這座86件兵刃構筑的地下武器庫,不僅是墓主軍事權威的冰冷象征,更是戰國時代金戈鐵馬、工藝與殺意交織的永恆回聲。(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胡思佳)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