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創辦於1943年,目前全國民營實體書店唯一“老字號”

先知書社守正創新淬火重生

2025年06月30日08:0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先知書社有一面牆貼滿了讀者的留言,銀代明經常去翻看。記者 白麟 攝/視覺重慶

先知書社有一面牆貼滿了讀者的留言,銀代明經常去翻看。記者 白麟 攝/視覺重慶

守正創新並不是拋棄傳統,而是用當代的語匯和技術,重新激活老字號的文化內核,讓它以一種更具活力、更貼近人心的姿態,融入新的時代。

——先知書社現任“掌門人”銀代明

“現在時局混亂,民不聊生,中國的孩子要多讀書,中國才能先知先覺,中國才有希望!”近一個世紀前,在重慶安居古鎮,一位愛國人士對當時還是書店學徒的銀春田留下了這句囑托。

這顆種子就此種下。

1943年,銀春田創辦先知書屋,為讀者點燃一束通往知識與理想的光。

歲月流逝,歷經三代人的經營和堅守,先知書社實現完美轉身,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經官方認定的民營實體書店“老字號”。

光影交輝中的文脈賡續

6月23日,記者走進銅梁吾悅廣場的先知書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句鐫刻在牆上的朱自清名言:“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抬頭望去,天花板由放大的膠片燈帶裝飾,門口陳列架上空懸挂著一個巨大的老式照相機模型,四周牆壁則挂滿了書店現任“掌門人”銀代明游歷時拍攝的風景與人物肖像。

這裡不像一家傳統書店,更像一個藝術館。

“我想把它作為一種文化類的展示,給看書、買書的人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銀代明說,這種將個人審美與公共空間融合的巧思,正是書店“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經營理念的生動體現。

愛國人士的那句囑托,是先知書社流進血液的文化使命。

“我爺爺把那句話記了一輩子。”銀代明眼中滿是敬意。

上世紀40年代,先知書屋售賣過《新華日報》《救亡日報》,還大量出售《文天祥》《岳飛》等愛國主義的小人書,並讓當地人免費在店看書,成為銅梁縣城青少年關心時事的一方天地。

書店第二代傳承人銀萬祥從小就在書店長大,后來接手,苦心經營。而后,隨著公私合營,書店被迫關門。

歷經時代變遷,1982年,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地,被壓抑的求知欲井噴式爆發。銀代明與妻子敏銳地捕捉到了機遇,決定把先知書屋的老招牌重新立起來。

“最開始就是兩條板凳,一條竹柵欄,在巷子口支起個攤兒,打著一塊‘先知書社’小木牌。”銀代明回憶起當年的場景,“那是一個對知識無比狂熱的年代,小書攤以舊書為主,總是圍滿了人。”

斜陽下,孩子們攥著汗濕的零錢,小心翼翼地翻看起了毛邊的小人書﹔情侶們習慣在書攤前碰頭,把一塊看書當約會﹔甚至有讀者為了一本剛到的好書爭得面紅耳赤。

雖然只是一個小攤,但銀代明從來都是明碼標價,也從不以次充好,有問題包退包換,先知書社口碑極佳,老讀者眾多。

爺爺和父母經常告誡銀代明,做人做事必須“正”。對銀代明而言,先知書屋的“正”,在於一以貫之的文化初心。

“書給我們全家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銀代明感慨道,“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我性格比較堅韌,覺得無論做什麼事,堅持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書店我也一定會堅持下去,這是城市人文內涵的一處投影,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標記。”

市場風暴中的淬火重生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與許多書店一樣,先知書屋也出現經營困難。

“我把書攤暫時交給老婆打理,自己跑到市區去開出租車。”談起那段經歷,他語氣裡沒有絲毫的窘迫,反而透著一股果決,“我當時就想,守在攤子上是等死,我得出去跑,去聽,去看,去找出路!”

正是開出租車的經歷,讓他在與天南海北乘客的交流中,敏銳地發現了明信片、明星海報等新商機,並找到了全國書商的訂貨渠道,成功引流,煥發了新的生機。他擴大了門面,店名也改成了“先知書社”。

進入21世紀,一場更大的生存危機呼嘯而至。

電商平台崛起,以顛覆性的低價策略,發起了殘酷的價格戰。城市商業租金持續飆升,許多獨立書店難以承受。與此同時,數字閱讀的普及,不少讀者放下紙質書,轉向屏幕。

近些年,光合作用、第三極書局等一批行業標杆相繼倒下,全國倒閉的民營書店數以萬計。

2003年,銀代明再次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商業嗅覺。他通過細致的市場分析,判斷出教輔市場的巨大潛力。

“我發現80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特別上心,教輔和兒童文學的需求非常大。”他當機立斷,將經營重心向中小學生傾斜,同時將書社擴大至200平方米。

這一決策,不僅讓書社在殘酷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開啟了書社長達二十年的慈善捐贈之路,每年面向偏遠地區學子捐款捐書,至今已累計捐贈書籍萬余冊,捐款四十余萬元。

多元探索中的價值重塑

精准的市場定位,讓先知書社在此前數次“行業洗牌”中得以幸存。然而,先知書社的轉型之路並沒有停止。

2021年,銀代明斥資百萬元,在銅梁核心商圈的吾悅廣場開了第二家店。這家新店以“攝影”為主題,有咖啡廳、兒童繪本館,還提供線上租借和免費配送服務,打造成融合了閱讀、美學、社交與個人情懷的“第三空間”。

店內有面巨大的留言牆,貼滿了五彩斑斕的便簽,寫著祝福、感悟與希望。“看到這些,我覺得自己的書店承載了很多人的寄托,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必須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理由。”他說。

對於老店,銀代明的規劃更為大膽。“我想把老店做成純粹的文化體驗空間。”他描述著未來的藍圖,“我會引入老式相機和膠片沖印業務,做一個攝影體驗館。還要搞AI自習室,利用出版商的網絡教輔平台和智能設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智能輔導。我們還要回歸租書的傳統,再嫁接一些其他老字號品牌,比如提供傳統小吃,讓這裡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與社交空間。”

從“書店+咖啡+文創”的美學空間,到“書店+科技+社群”的深度體驗,先知書社的探索,為實體書店的轉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照。銀代明說,“守正創新”並不是拋棄傳統,而是用當代的語匯和技術,重新激活老字號的文化內核,讓它以一種更具活力、更貼近人心的姿態,融入新的時代。(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