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新勢力”企業重慶行活動現場,專家貢獻金點子為渝企支招——
AI賦能產業 多領域跨界融合是關鍵

七月十八日,科創“新勢力”企業重慶行活動·硬科技產品展現場,機器狗“哮天”引人注目。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AI如何賦能產業煥新?可通過開展“AI+”專項行動,培育從基礎設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決方案的產業生態,推動實現“多領域跨界融合”這關鍵一步。
7月19日,在“科創‘新勢力’企業重慶行活動”主活動現場,眾多國內科創企業負責人圍繞“AI賦能產業新生態”主題展開觀點分享和圓桌對話,為渝企“支招獻計”。
做好龍頭企業“技術溢出”
在主題分享環節,希迪智駕科技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馬淮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企業可運用這項技術推動實時數據與業務流程、商業方式和管理運營相連接,通過數據挖掘來改進產品、流程及業務決策,進而實現企業在行業競爭能力、市場洞察能力、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飛躍。
“比如制造業企業可運用AI技術中的多模態大模型,對生產中的視覺數據、工業數據和設備實時運行工況進行分析,以此精准判斷生產情況,並反向指導自動化設備控制流程。”馬淮說。
廣東逸動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陶師正表示,當前不少企業已經啟動主營業務與核心流程數字化改造,並持續加大對雲計算、大數據、AI等數字技術的應用。不過,部分企業特別是民企在對新技術的認知和數據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短板,轉型成效不太理想。
他建議,可以把大型平台企業的數字技術研發和數據挖掘能力向各個細分產業縱深輸出,通過龍頭企業“技術溢出”,賦能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升級。
生境科技創始人、CEO劉紫東亦表示,在推動AI賦能方面,龍頭企業能夠貢獻技術研發及創新優勢,包括大模型訓練、算法優化、芯片研制等﹔另外龍頭企業還可通過牽頭投資創建開放的技術平台,提供算力、數據、算法等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跨過技術門檻,加速行業創新。
搭建技術平台賦能產業生態
與會企業人士及專家認為,近年隨著ChatGPT、DeepSeek“出圈”,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風口出現,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興起。
香港X科技基金投資及孵化總監李玉曼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駕駛、智能機器人等多個領域接連取得突破,帶動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制造業企業可通過AI技術,建設“數據採集、數據管理、數據應用、數據變現、數據安全”等業態,推動技術創新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設“產業智能大腦”。
“在政策引導、資本入場、產業鏈企業投入等多重影響下,人工智能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上海遠鑄智能技術創始人、CEO韓成超表示,在人工智能技術浪潮推動下,國內外眾多地區正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創建人工智能先導區,加速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落地。
他建議,大型央企可發揮橫跨多個行業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跨界融合應用。比如,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建立通用智能化平台,在交通運輸、醫療及金融行業推廣智能化解決方案,通過搭建技術平台,更好地賦能產業生態。
構筑“算力、算法、數據”產業基礎
相關技術應用面持續擴大,再加上各類政策“護航”,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前景讓資本市場看好。專業機構數據顯示,去年我國AI領域融資金額達到821億元,同比增長近20%。
“隨著一批AI初創企業實現大規模融資,一批獨角獸企業接連涌現。”歐卡智舶創始人、CEO朱健楠說,近年來國內獨角獸企業數量增長最多的行業正是數字科技領域。
他表示,出現在數字科技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熱”,主要基於兩類因素推動: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持續拓寬AI技術應用范圍,讓醫療、金融、制造等領域的AI解決方案逐漸深入,吸引資本市場關注﹔
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對AI技術的興趣日益濃厚,AI產品及服務已經成為各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關鍵,亦引來資本市場重視。
“在資本市場加持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景可期。”食鐵獸科技CEO周永峰認為,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投資,當前投資機構的考慮因素較多,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有清晰的商業化路徑等。
他提醒,人工智能產業企業需理性面對投資熱潮,注重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探索更清晰的商業化路徑,構筑“算力、算法、數據”產業基礎,實現穩健前行。(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夏元 申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