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巾幗工匠論壇在渝舉行 傳遞“她”力量

2025年09月24日19:44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重慶9月24日電 (陳琦、劉敏)9月24日,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重要活動——巾幗工匠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1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女性代表通過主旨演講,展現“她”擔當,傳遞“她”力量。

24日,巾幗工匠論壇在渝舉行。劉敏攝

24日,巾幗工匠論壇在渝舉行。劉敏攝

本次論壇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重慶市委、重慶市政府主辦,中華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發展部、重慶市總工會承辦,分“強國建設‘她’力量”和“女性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兩個階段進行。

高溫焊花在她手臂留下印記

也帶給她日益精進的技術

30多年來,全國勞動模范、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車體分廠電焊工孫景南都在為“鋼鐵巨龍”軌道交通車輛打造堅固“骨架”。

“從最早十幾公裡的運煤鐵路起步,歷經技術封鎖與工藝落后的艱難階段,到逐步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突破,中國高鐵已成為‘國家名片’。” 孫景南感慨,高溫焊花在她的防護服和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印記,也帶給她日益精進的技術,她獨創的鋁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復法,憑借“眼工+手法”實現中空型材內腔焊接缺陷修復﹔獨創的鋁合金槽焊搖擺焊接操作法,攻克了18毫米鋁合金窄間隙焊接極限難題。

如今,孫景南和團隊把技術發展的目光投向智能制造。最近,團隊成功解決了機器人在狹窄空間開展焊接的技術難題。

她“十年如一日”扎根崖壁下

與時光“賽跑”搶修受損國寶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員陳卉麗稱自己是給石刻“看病治病”的文物醫生。她守護的大足石刻誕生於唐末宋初,被譽為“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閃耀於《世界遺產名錄》。然而,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影響,大足石刻進入了高速風化期,多數造像正飽受“病痛”折磨。

為修復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陳卉麗和團隊“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崖壁下,每天蹲守造像前,用“望聞問切”查歷史痕跡、辨表面病害,靠X射線探傷、紅外熱成像等技術探內部隱患,用專注對抗未知,與時光賽跑,“搶回”這尊國寶。

8年時間裡,陳卉麗和團隊攻克了10余項技術難題,形成的“中西醫結合”文物修復體系,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方案”,相關成果獲“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獎,開創我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讓世界看到中國文物工匠的精益求精與創新實力。

她為機器裝上“眼睛”和“大腦”

研發成果在全國50多條生產線推廣應用

中南智能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能源裝備事業部副總工程師郭冬妮,是一名95后的算法工程師。她說,自己有一個很特殊的“跨界”身份標簽:既是埋頭寫代碼的“碼農”,也是整天在紡織、鑄造“老廠房”裡打轉兒的“廠妹”。

人工智能 “新大腦”如何與傳統行業擦出智慧火花?郭冬妮認為,年輕一代是天然的“跨界融合者”,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的融合不再是科幻大片,它正在車間裡有條不紊地上演。

為給廠房裡的機器裝上“眼睛”和“大腦”,郭冬妮與團隊每天24小時輪班轉,用200個日夜逐幀收集了數以萬計的數據,用工程師開發的算法模型去學習老師傅的經驗,去識別那些肉眼難以捕捉的微小異常,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布匹瑕疵檢測系統,誤檢率低於0.1%,並在全國各地50多條生產線中推廣應用。

郭冬妮說,未來的工廠一定是經驗與AI完美融合的智慧體,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機遇。她也將繼續帶領團隊深耕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的技術融合,攻克多場景智慧協同的技術難題,讓中國制造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產業的智能化改造升級賦能,為中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一個個精彩的講述,引來台下陣陣掌聲。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院長劉利群在點評中表示,10位巾幗工匠的演講,打動了在場眾多觀眾,讓大家不斷感受到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這裡升華。“大家講的不僅是她們個人成長歷程,更是廣大中國婦女奮斗足跡的縮影,也是當代中國婦女發展的生動實踐。”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