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瞰山城·人民日報三農行

仙山深處有明珠

姜峰 王欣悅 劉政寧 莢天宇
2025年09月25日10:07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晨霧還沒散盡,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腹地的荊竹村就醒了。

歸原小鎮的咖啡香氣乘著山間清風彌漫,果園裡的露珠在陽光下閃著微光——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讓游客駐足的村子,曾是個靠天吃飯、泥路縱橫的窮地方。荊竹村的蝶變,就像一杯咖啡,濃縮了重慶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畫卷。

老煙農學新技藝 咖啡香裡品出生活新滋味

“您好,熱拿鐵請慢用。”歸原小鎮的咖啡館裡,55歲的冉光芳手腕輕旋,奶泡如銀蛇在杯中流轉,轉眼勾勒出飽滿花形。這位手法嫻熟的咖啡師,幾年前還在田裡跟烤煙“死磕”。

冉光芳為游客制作咖啡。莢天宇攝

冉光芳為游客制作咖啡。莢天宇攝

“做了十幾年煙農,天不亮扛鋤頭上山,煙葉要一片片摘、一爐爐烤,夜裡守著烤煙房不敢合眼,就怕溫度差半度毀了收成。”冉光芳擦著咖啡機,“后來年紀大了,體力不支,規模越縮越小,一年忙到頭沒多少收入。”

村裡的烤煙房改造成咖啡館和圖書館,成為游客打卡地。莢天宇攝

村裡的烤煙房改造成咖啡館和圖書館,成為游客打卡地。莢天宇攝

村裡發展旅游時,要招村民學做咖啡,她雖然想去但犯了嘀咕:“連咖啡機都沒見過,哪能干得來?”看見同村人嘗試,她也報了名。從認豆、磨粉到控溫、拉花,她記滿兩本筆記,手指被蒸汽燙傷也沒歇,如今已能做多種咖啡,還成了村史“講解員”。

“上個月有個上海來的游客,喝著咖啡聽我講以前種烤煙的事,說沒想到農村也有這麼舒服的咖啡館。”她笑眼彎彎,“現在收入比種煙多,不用風吹日晒,能照顧家,還能和各地游客打交道,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種植戶轉新農人 葡萄架結出富裕果實

從咖啡館上行10余分鐘,陳春林的“葡萄仙壇”就藏在綠蔭中。

一串串飽滿黑提墜彎枝頭,44歲的他正俯身穿梭其中,進行修枝梳果。

“我和媳婦都是武隆人,之前在外地種果蔬搞批發,知道仙女山旅游搞得好,村裡要發展鄉村旅游,就決定專門搞休閑採摘。”陳春林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回憶起當初的決定。

陳春林為葡萄修剪梳果。莢天宇攝

陳春林為葡萄修剪梳果。莢天宇攝

2015年,陳春林到荊竹村,在距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0分鐘車程處,建起了30畝葡萄園,種下早香、黑提和陽光玫瑰等品種。恰逢荊竹村引進“歸原小鎮”文旅項目,打造“田園+樂園+庄園”發展模式,村子駛入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快車道。

次年開園,陳春林的葡萄以25元一斤熱銷,供不應求。“比以前輕鬆太多!以前包300畝地,產量高賣價低,忙得腳不沾地。現在我和老婆就能應付,修枝、施肥和收棚的時候,雇10多個村民就行。”陳春林說。

如今,陳春林的葡萄園年產5噸,今年收入預計近80萬元。“我又流轉20畝地建藍莓園,葡萄沒熟時游客能摘藍莓,人氣斷不了。”陳春林笑著說,“家裡添了二胎,父母也接來同住,日子比葡萄還甜。”

歸原小鎮夜景。武隆區仙女山街道供圖

歸原小鎮夜景。武隆區仙女山街道供圖

農文旅“串珠成鏈” 激活鄉村振興密碼

“針對荊竹村稟賦,我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除了推廣高山糯玉米、蔬菜,還引進葡萄、藍莓等7大類11個品種優質高山水果,組建農技專家團隊下沉指導。”武隆區農業農村委主任甘元勝表示,這些既為陳春林等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撐,也為鄉村休閑旅游筑牢特色農業根基。

閑置農房打造成了中高端民宿,老烤煙房變身咖啡館圖書館,破舊祠堂變成了能看山景的懸崖餐廳,蠟染、竹編這些老手藝也成了文創產品……歸原小鎮、“葡萄仙壇”這些項目,更是讓“農業”和“旅游”擰成了一股繩。

如今的荊竹村,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20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超1萬元,還獲評聯合國“最佳旅游鄉村”。這顆藏在仙女山深處的“明珠”,正用自己的經歷,講述著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故事。

潼南油菜花海。潼南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潼南油菜花海。潼南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荊竹村是重慶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把鄉村休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頭戲”,從潼南的菜花節打造,到巫山脆李園裡的採摘樂,再到涪陵榨菜基地的研學游,每個地方都創出了自己的特色。

截至目前,重慶累計建設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8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90個、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鎮村1420個、精品線路200余條,創建了鄉村特色產業專業鎮村188個,其中專業村125個、專業鎮63個。2024年,全市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2.83億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0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8%。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