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上過抗日戰場,也曾是長江航運的骨干力量
一艘登陸艇背后的傳奇故事

長江唐家沱段,鏽跡斑斑的“人民28號”登陸艇停泊在江面。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張錦輝攝/視覺重慶
“人民28號”登陸艇的老照片。(受訪者供圖)
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巡查。
上周,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唐家沱長江江面,一艘鏽跡斑斑的老船在周末迎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一艘破舊老船有何魅力讓眾人拜訪?70歲的鄒光明曾經是招商局旗下長航集團所屬重慶長江輪船有限公司的一名老船員,他向記者介紹,“這不是一艘普通的船。它曾是一艘登陸艇,上過抗日戰場,也曾是長江航運的骨干力量,是戰爭與建設的實物見証,被譽為川江航運文化的‘活化石’。”
江水默默東去,歲月無聲流淌。日前,記者跟隨老人登上這艘老艇,試圖拂去歷史的塵埃,聆聽它的壯闊往事。
烽火淬煉
從太平洋戰場到中國戰場
清晨,記者與鄒光明來到位於唐家沱的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有限公司碼頭。
在嶄新的游輪映襯下,這艘老艇更顯滄桑。鏽蝕的船體、高聳的指揮塔,還殘留著昔日的崢嶸。
“別看它舊,雄風還在。”走上甲板,炮台、水手艙、舵工艙、輪機艙一應俱全,許多原裝配件,如系纜樁、導纜孔、絞關、探照燈,甚至老式開關尚存。鄒光明感嘆:“這些都是戰爭年代留下的實物,無聲而確鑿,講述著它曾經的使命與榮光。”
老人的手機裡始終存著一張黑白照片:平坦的沙灘上,士兵持槍向前沖鋒。左側是一艘鋼鐵戰艦,艦身清晰標著“249”。“這就是當年的它——LSM-249,參加過慘烈的沖繩戰役。”鄒光明聲音不高,卻字字有力。
1943年至1944年,美國為應對戰爭需要,建造了一大批登陸艇,LSM-249便是其中之一。它屬於中型登陸艇(LSM),總長63米多,寬10米,功率約3600馬力,能載重650噸,運載坦克、裝甲車和步兵,是戰場運輸的主力。
1944年10月15日,LSM-249下水,一個半月后正式服役於美國海軍,隨后被派往亞太戰區。次年春天,它參與了沖繩島登陸作戰。鄒光明指著照片說:“你看,它正在搶灘運輸士兵。”
二戰結束后,LSM-249隨其它艦艇被劃入佔領區和遠東戰區服役,直至1946年6月17日退役。鄒光明介紹,戰后美國向中國贈送了一批LSM登陸艦,有的作為軍需,有的轉交民生公司、招商局作為民用。
后來,LSM-249在招商局改名“華114”,調入民生公司后又得名“涪江”。從此,它的命運便與中國緊緊相連。
風雨兼程
從“涪江”到“人民28號”
沿著舷梯往下,是空蕩的貨艙。
“抗戰時裝武器、運士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主要拉物資。”鄒光明說,1949年大批LSM登陸艇留在大陸,人民海軍接收了15艘,都以“河”字命名,其余主要留在公私合營的民生公司和招商局,其中就包括這艘LSM-249。1956年,民生公司並入長航重慶分局——也就是重慶長江輪船有限公司的前身,“涪江”登陸艇再次改名為“人民28號”,投入各項建設。
長航重慶分局肩負“川糧東運”、成渝鐵路建材運輸、抗美援朝軍運等重任。“人民28號”因馬力大、載重大,被改為貨輪,承擔各類軍事與民生物資運輸,成為長江航運的骨干力量。
《重慶長江輪船公司史》記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28號”等16艘登陸艇曾為重慶鋼鐵廠運送礦石和鋼材,向宜昌、武漢、南京、上海輸送西南的土特產和糧食,也運回西南急需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被稱作建設大西南的“水上駱駝”。
“我跟這老船有緣啊……”鄒光明輕撫鏽蝕的艙壁,仿佛回到幾十年前。1974年他在“人民25號”上實習,常與“人民28號”碰面。1980年葛洲壩截流前,“人民28號”被拖至宜昌承擔修船任務。那時他所在的“人民4號”就泊在它旁邊。“我常上去玩,每個艙室都熟。”
1984年,“人民號”系列大多退役拆解,“人民28號”幸存下來,留守唐家沱,成為川江航運史上的見証。
“活化石”
抗戰與航運的雙重見証
在寬闊的貨艙裡,還遺留下一台舊機床,牆上還挂著《工具損壞丟失的處理辦法》《工具室制度》《庫房管理制度》等規章。
“幾十年前,這裡機床轟鳴、工人忙碌。”原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有限公司船體車間主任耿光金回憶道,“人民28號”曾是修船的重要據點,也是很多船員共同的“家”。他感嘆,“多少人的青春和熱血,都留在這兒了。”
老人感慨,這艘船的價值遠不止是鋼鐵和木頭——它是抗戰歷史的實物見証,承載著軍民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記憶﹔也是川江航運文化的“活化石”,記錄了中國內河航運的變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別瞧它舊,渾身是寶。”鄒光明輕撫船舷,如見老友。如今在整個長江流域,像“人民28號”這樣保存完整的老軍艦已極為罕見。“它們都是戰爭與建設的雙重見証,依然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今年8月15日,川江航運文化園在江北區正式開園。這也是全市首個川江航運特色主題公園。江北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川江航運的重要載體和見証,相關部門正推動“人民28號”登陸艇的保護與研究工作,“為后代留下一些可觸摸的歷史記憶”。
江風拂過,唐家沱江面泛起碎金般的光點,遠處傳來輪船的汽笛。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民28號”依舊靜靜屹立,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歷史與榮光。(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