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城口:非遺賦能+魯渝協作 “漆” 開殘疾人就業幸福門

2025年10月30日16:49 |
小字號

在城口縣的“忘我大漆藝術空間”裡,空氣中彌漫著大漆特有的醇厚氣息,時光在這裡仿佛也放慢了腳步。漆器匠人謝正平正對一件即將完成的漆器進行最后的拋光操作,因意外致殘后一度消沉的他,如今眼神專注,指尖穩定。“一點都錯不得,但心裡踏實,日子有奔頭。”他笑著說。這間靜謐的工坊,正是魯渝協作結出的甜美果實,它讓古老的非遺技藝“活”了起來,更讓當地像謝正平一樣的殘疾人,在指尖翻轉間,“漆”開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門。

從“被幫扶”到“當主角”

協作資金搭建“夢工場”​​

殘疾人群體普遍面臨“技能弱、就業難、照護缺”的現實困境。過去的幫扶,多是“輸血”式的救濟。如何變“輸血”為“造血”?魯渝協作帶來了新思路。

“我們調研發現,城口有豐富的大漆資源,這門手藝需要耐心和專注,恰恰為殘疾人就業提供了獨特優勢。”城口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思路一轉天地寬,40余萬元的魯渝協作資金精准注入,建起了這個集技藝傳承、穩定就業、日間照料於一體的“忘我大漆藝術空間”。

這裡不僅有齊全的工具、無障礙的設施,更聯合廈門大學、福建師大等東部高校,建立起 “每月集中授課 + 季度跟蹤指導” 機制。“老師手把手教,從制胎到描繪,毫無保留。以前覺得非遺高不可攀,現在自己也能上手了。”正在給漆碗描繪傳統紋樣的朱天欣告訴記者。協作資金不僅建起了平台,更用於支持“訂單式”培訓,確保學員學成即有崗,結業即上崗。目前,已有20余名殘疾人在這裡成長為能獨立創作的匠人,實現了從“被幫扶者”到“技藝主角”的華麗轉身。

東西聯動“借船出海”

大山裡的藝術品走向世界

好東西還得賣出去。魯渝協作不僅“授人以漁”,更“幫漆出海”,山東方面利用其廣闊的市場和渠道資源,持續為城口大漆“穿針引線”。

很快,這些凝聚著匠人心血、帶著大巴山靈氣的漆器產品,不再“養在深閨”。它們走進了北京、上海濟南等東部城市的展銷現場,甚至登上了巴黎殘奧會、故宮博物院的舞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非遺與助殘事業融合的獨特魅力。

“我們現在主要是按單生產,基本上不愁銷路”工坊負責人袁秋說。依托東部慈善資源,城口縣殘聯與正佳慈善基金會達成 “預付+訂單”合作,“忘我大漆藝術空間”在縣殘聯接單並領取銷售款,解決了后顧之憂。

“東部市場+西部技藝”的模式,形成了穩定閉環。如今,這種“空間+工坊”模式已復制到城口縣多個鄉鎮,北屏鎮、嵐天鄉、河魚鄉建成投用3家漆藝工坊,帶動效應如漣漪般擴散,累計幫助56名殘疾人及家屬實現“家門口”就業。

“照亮一個人,幸福一個家”

協作之路越走越寬

魯渝協作帶來的,遠不止是經濟收入的增加。殘疾人員的家屬張紹見動情地說:“孩子來這裡后,變得開朗自信了,有了朋友,也有了收入。對我們全家來說,是照亮了整個生活的希望。”

這種“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幸福一家”的倍增效應正在顯現。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曾經的受助者,如今已成為帶動鄉鄰的“土專家”“帶頭人”,袁秀銘等特殊群體生活自理能力顯著提升,家庭負擔大幅減輕。項目的成功,也推動了當地殘疾人扶持政策體系的完善,吸引了“魯渝織夢實訓基地”等更多協作項目落地,形成 “多點開花” 的助殘格局。

一根細細的漆線,在匠人手中可以勾勒出絢麗的圖案﹔一項精准的協作,在大巴山深處能夠點亮無數希望。魯渝協作用非遺的“金鑰匙”,打開了殘疾人群體就業增收、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門”,為城口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寫下了一個既有溫度、又有厚度的生動注腳。(余少波)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