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世界城市日丨全國專家山城“論道” 同題共答城市治理

2025年10月30日17:31 |
小字號

10月29日上午,“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打造人人參與的城市治理共同體”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平行論壇在渝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山城,圍繞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展開“同題共答”,為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供多元樣本和前沿思考。

商愛玲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商愛玲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商愛玲:深刻把握城市文明建設的時代意蘊 實現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的重大飛躍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文明本身。一座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既表現為高樓廣廈、車水馬龍等物質形態的跨越發展,更本質地體現為精神底蘊與人文氣象的整體升華。”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重慶精神文明建設研究院院長商愛玲在題為《深刻把握城市文明建設的時代意蘊》的主旨演講中“開門見山”地道出,城市文明建設,旨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通過價值引領、文化滋養和人文關懷,培育一座城市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這標志著城市建設正在邁向一個更具內生性、持久性的深化階段,深刻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及演進邏輯。

在商愛玲看來,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現代城市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關鍵舉措,是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正確認識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牢牢抓住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厚植城市文明的文化根基,激發城市文明的內生動力,健全城市文明的長效機制,推動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的重大飛躍。

“文明不僅是城市整潔有序的‘面子’,更是城市神形兼備的‘裡子’。”商愛玲表示,城市文明的涵養,是一項涉及物質與精神、硬件與軟件、短期與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必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李國平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李國平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李國平: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扎實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北京大學中國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李國平認為,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拐點,正經歷從“量”到“質”、從“快”到“穩”的根本性轉變。

“人民城市是人的全面發展與城市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耦合概念,體現了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城市哲學,延伸出人城共同體的綜合思想。”李國平說,人民城市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的理論總結,科學回應了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價值立場,為我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對近現代西方人文主義城市理論的借鑒和批判,直面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如何扎實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在李國平看來,就是要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全面增強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協調性,以城市更新作為重要抓手,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構建“訴求收集—分析研判—靶向施策”的閉環體系,明確政府、企業、居民三方權責,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生態,強化評估改進,實現動態提升與長效發展。

李國平表示,城市更新不僅關乎城市面貌的改變,更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它考驗著一座城市的遠見、定力與溫度。隻有堅持人民至上、文化傳承、生態優先、系統治理,才能真正通過城市更新建設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李和平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李和平作主旨演講。活動方供圖

李和平:新時代人民城市設計要實現以人為本

主旨演講中,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導李和平詳細以重慶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風貌片區保護更新為例,帶來“人民城市的更新設計實踐”分享。

“結合馬斯諾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新時代人民城市設計要實現以人為本,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解構:第一,改善空間的生活功能以滿足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第二,提升空間的多元融合以滿足社交與共享需求﹔第三,保護歷史環境與精神場所等以滿足審美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李和平看來,經歷40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人們對城市的需求從“增量空間”滿足基本生活並服務於經濟發展,發展到“存量空間”的品質提升,在城市更新中追求精致、雅致、宜居、樂居的城市空間,以及更加多元化、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他還圍繞空間、經濟、社會、文化等城市更新內容,談到搭建的三層六類差異化城市更新框架,並聚焦宏觀尺度、中觀尺度、微觀尺度,針對地域城市差異、地段特征差異、人群需求差異,提出城市更新的對策和良方。比如,面對地域城市差異,可根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量力而行﹔根據地域地理環境特點,明確環境差異,底線要求。面對地段特征差異,可根據城市不同地段特征,進行價值評估,分級更新,精准定位,分類優化。面對人群需求差異,可針對生活環境改善需求,詳細分析,以需求點單﹔針對居民精神文化追求,挖掘文化,延續文脈。(李一)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