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代表委员这么说

2021年03月06日16:41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3月6日电(胡虹、刘敏)6日,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举行两会专题“云”记者会,邀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一年多来,川渝两地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前所未有地合作,在各个方面涌现出新的变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到,“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些国家层面的重大利好,将为两地合作带来怎样的契机?来听听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声音。

  莫恭明代表: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万州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赋予了万州辐射服务周边发展的历史使命。”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说,万州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莫恭明说,万州将聚焦一体化,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健全工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搭建功能载体,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第三增长极;将聚焦同城化,加快推动万开云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打好用好“三峡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将聚焦高质量,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抓好生态、流通、城市、产业“四个篇章”,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扛起大区担当,作出大区贡献。

  陈金山代表:

  推动两地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战略实施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说,成渝地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西部陆海新通道贯穿其中,靠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促进川渝联动,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形成高效一体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利于引领西部大开发,形成“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双城”的国内协同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拓宽开放空间,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实现内陆开放、沿边开放、沿海开放的协同,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新发展格局增添新动力。

  陈金山认为,重庆、四川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推动两地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高效协作、集约集聚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着力把成渝制造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源。

  陈金山介绍,去年来,川渝两地凝心聚力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聚焦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川渝现代制造业体系,以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务实推动川渝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开局起势。通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产业合作、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动产业协作、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等系列举措,使得两地市场主体互动投资活跃,产业协作起势见效,“1+1>2”集群效应初步显现。2020年,重庆、四川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川渝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陈金山认为,要把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比如,结合川渝两地产业发展实际,共同谋划推动工作;搭建一批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双方企业加强互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聚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统筹承接国内国外产业转移等。

  朱华荣代表:

  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组团发展更利于吸引人才、资金、项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着川渝两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共同愿望,为川渝两地抢抓机遇、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引领。”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说,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打破省市界限,促进两地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带动西部大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

  朱华荣以汽车行业举例,他说,目前川渝两地汽车整车企业有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可以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组团发展更利于吸引人才、资金、项目,未来的关键是要在转型升级的变革时期抓住机遇、协同促进。”

  他建议,通过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建立两地智能交通新基建,统筹水路、公路、铁路物流通道。科学规划布局,加快两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破解水运瓶颈,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两地政府的引导下统筹规划,整合两地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大成渝两地政府扶持力度,打造世界级中国汽车品牌;两地共同设立科研项目,支持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

  王济光委员:

  联手建设开放平台 探索建设“飞地经济”合作模式

  “成渝是新一轮开发战略中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开放领域错位发展方面有创新究竟,比如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

  两地可按照国家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共同研究、系统谋划川渝协同开放的实施范围、路径、机制和政策举措,高标准制定《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争取在国家自贸试验区体系中成为制度开放探索的先行者。

  共建公共海外仓和国际营销平台,提升区域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积极对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沿海先进地区产业转移,聚焦成渝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按照产业链补、强、延等类别进行分类承接,共同推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依托本地外向型产业优势,有序推进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探索建设成渝共建产业园区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在整合规范各自现有的各级各类基地、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园区向开放平台的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开放型人才的培养、交流和互换,在两地各自的国家级开发区内实行更加灵活的人事制度,并就医疗、教育、金融、物流等服务,形成“不求所有所在,但求共用共享”的合作机制。另外,扩大港口、机场口岸的开放力度。在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方面,携手争取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加快铁路口岸正式开放。

  “特别是要在‘一带’+‘一路’的‘+’上面做足动感大文章。”王济光说。在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加强成渝两地的全面合作,为广大西部地区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充分的通道便利和服务保障,在形成“西向”交叉“南向”、联通“东向”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等建设方面,共同争取国家政策倾斜、重大投资项目支持。

  彭静委员:

  以法治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构建新开放格局

  在云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重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彭静谈到,成渝地区的内陆性、国际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中西部地区融入世界发展体系的国家使命,面临着加快开放速度、提升开放力度的新要求,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当代实践。与东部地区当下的开放格局相比,成渝地区的最大短板在于“制度型开放”相对滞后,体现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营商环境建设上有差距,与“双城经济圈”内在要求相比存在制度环境协同困难。

  “为此,以法治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开放格局是形势所逼、政策所需、现实所盼。”彭静说。202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司法角度有力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开放格局建设。该《意见》要求,成渝地区法院要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建立健全包括跨域立案、审判、执行在内的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和人才交叉培养协作机制,合力打造区域司法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动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成渝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然而,站在更广的法治化视野,成渝地区还需要国家层面从法治协同的角度形成更多的‘制度供给’”。彭静表示。成渝地区开放格局中的“陆海新通道”建设,涉及诸多国家和地区,需要解决好各方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等问题。建议国家商务部牵头通过国际法和谈判明确各参与方和利益攸关方的权益与责任,特别是处理好与东南亚、欧洲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关系。在现有的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中欧合作机制、WTO规则等基础上,加快建立“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合作机制。

  同时,成渝地区开放格局的重点是以区域协同打通外向出海大通道,构建起中国内陆与国际市场的新型联结,探索“陆上自由贸易新规则”。这背后涉及的法治支撑是成渝地区“制度化开放”的关键。为此建议商务部积极探索陆上贸易在法律支撑、标准化建设、产品创设及推广运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实施要点。做好制度和标准体系向西部地区的复制推广,以此整体提升西部内陆开放的制度优势。

  另外,她还提出更多的司法机构落地成渝地区,推动新业态发展;以法治资源和法治能力推动和保障成渝地区实现共同愿景等建议。

(责编:胡虹、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