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从“文化温饱”到“文化小康”
一名图书馆馆长眼中的阅读环境之变
七月十四日,重庆图书馆自修室“一座难求”。图书馆既能读书学习,又能消夏避暑,成为市民的好去处。特约摄影 孙凯芳\视觉重庆
7月14日,位于沙坪坝区凤天路的重庆图书馆里,市民们要么静静地在座位上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要么穿梭于书架之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
刚刚忙完手头的工作,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来到位于三楼的成人阅览室,看着市民们认真读书的场景,脸上露出了笑容。
“如果在20年前,有人告诉我,未来的图书馆会是这样的场景,我会觉得他不切实际。”任竞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文化系统工作以来,便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以重庆图书馆为代表的重庆公共图书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前,保存的图书都有一股霉味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任竞进入重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成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当时我主要负责《巴渝文化》的编审工作,经常前往位于两路口的重庆图书馆查阅资料。”
那么,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图书馆究竟是什么模样?“老、破、小。”任竞说,虽然重庆图书馆已对部分图书实行了开架借阅,但由于他主要需查阅往年的报刊、杂志,故每次他都要先去目录柜翻找所借图书的书目,再写成卡片,递给工作人员到位于枇杷山的书库拿书。“这一来一回,通常就要用上好几天,而且受限于当时的保存条件,拿到的图书通常都有一股霉味。”
由于面积小,当时的图书馆阅览室座位很少,来晚了基本就只能站着看书。“2004年12月29日,我得知重庆图书馆启动新馆建设的消息时,就希望未来的图书馆阅览室能再大些,书籍能够更多些。”任竞说。
现在,图书馆逐渐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
2007年6月14日,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重庆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2009年,任竞被任命为重庆图书馆馆长。
兴奋劲过去后,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成为摆在重图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要更好满足读者需求,就需要我们在图书借阅、文献检索等服务上下功夫,让重庆图书馆真正成为重庆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任竞说,当年下半年,重庆图书馆先是对馆藏图书进行了清点,又对馆内图书进行了提档升级,用芯片代替了防盗磁条,并启用了射频识别技术,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借阅图书。
同时,为进一步落实“重图在您身边”的服务理念,同年9月26日,由重庆图书馆打造的重庆数字图书馆投入使用,10月1日,重庆图书馆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图书馆。2012年6月7日,重庆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的开通,打破了主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壁垒,提升了以重庆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2016年底,重庆各公共图书馆陆续开通了“你阅读,我买单”智慧阅读服务,让读者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图书馆的海量藏书。
除了服务进行提档升级外,重图人也着手对图书馆空间进行二次改造。近年来,重庆图书馆相继在馆内建成了巴蜀译翁文献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抗战文献陈列室等多个展馆,既盘活了馆藏文献资源,也让重庆图书馆的功能越发多元,成为不少市民的“第二起居室”。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图书馆接待读者量逐年增加,年均接待读者200余万人次,我市其他公共图书馆的到馆读者数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数据统计,重庆公共图书馆男女读者持证比例基本持平,‘80后’已成为读者的主力军,‘90后''00后’读者所占的比例也有很大提升。”任竞说,来图书馆读书已成为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工作之余的一项重要活动。
未来,城市书香将更浓郁
“重庆图书馆的另一大变化就是周边交通更加便捷。”任竞说,特别是2019年,轨道环线开始试运行以来,进一步点燃了市民的读书热情。
“原来市民到重庆图书馆经常要转两三次公交。经常有读者对我说,如果交通能更方便一些,也许他们会天天泡在图书馆里。”任竞说。轨道环线建成后,2019年和2020年,重庆图书馆共接待了400多万名读者。
据市文化旅游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狠抓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已逐渐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干,覆盖广泛、便捷高效、智能现代的图书馆阵地网络。“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投入5.97亿元,新改扩建公共图书馆18个,其中新建13个,改扩建5个。江北区图书馆新馆将于今年底投入使用,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也将于2022年与市民见面。
未来,重庆图书馆除了将延长开放时间,尽快启动二期建设外,还将通过提高购书经费、增大馆内文献供给、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等方式,满足读者需求。“相信会有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让我们这座城市的书香更加浓郁,市民将享受到更多从‘文化温饱’转向‘文化小康’的文化福利。”(记者 黄琪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