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师父对90后徒弟的言传身教—— 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
人物名片
郑晓明,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能大师、焊接高级技师,巴南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1981年至今在大江工业公司担任焊接和指导工作,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获得者,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技能大师”,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巴渝工匠和最美巴渝工匠获得者等。
喻亚成,男,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焊接高级技师。2008年在重庆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学习铆焊专业,2010年7月进入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工作至今。工作期间,多次参加焊接大赛,获得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技能大赛第三名,重庆市制造行业第一名等。还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兵装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兵装集团技能带头人等。
二○二一年十月十五日,重庆大江工业集团,师父郑晓明(右)和徒弟喻亚成(左)正在讨论工作。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靠一把焊枪能搞出什么名堂?
——成为“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获得“中华技能大奖”。
从普通工人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需要多久?
——28年。
高中文化能不能当老师?
——能!培养焊接能手100多名。
给出这三个答案的人叫郑晓明,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能大师、焊接高级技师。我市首批评定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由他担任负责人的“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其中之一。
在年轻焊工喻亚成心中,郑晓明是教他技术的老师,更是他的偶像。这个90后年轻人甚至将郑晓明视为“技术天花板”,因为他40年如一日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传奇。
不久前,在大江工业公司“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这对师徒进行了一次关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对话。
一把焊枪拿了40年,从未想过放下吗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
“师父,这把焊枪你已经拿了40年,真的从没想过放下吗?”这是一个深埋在喻亚成心中很久的问题。
入职10年,这位年轻技工对未来仍时有彷徨:一方面他在电焊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成绩,想继续钻研下去;另一方面受现实条件的影响,他又犹豫是否该换个收入更高的职业。
“从未!”——郑晓明斩钉截铁的回答让喻亚成觉得“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踌躇、迟疑谁都会有,但你要真正搞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喻亚成的问题让郑晓明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1963年12月,郑晓明出生在安徽凤阳,父母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工人。1970年,随着工厂搬迁,只有6岁的郑晓明跟随父母来到了山城重庆。
1981年,年仅17岁的郑晓明刚走出高中校门,就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了同样隶属于兵装集团的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当起了焊工。
刚入行时,郑晓明常听旁人说“一个普通焊工能有啥前途”,他也不太喜欢这个工种,打算学几年便转行。那时他吊儿郎当、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后来因为一次抢修,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在郑晓明入行的第二年,有一天公司天然气管道破裂,他和另外7个人一同参与维修。经过1个多小时抢修,破裂处的管道全部焊接好,可天然气一通,唯独郑晓明负责的部分出了岔子,让下班的工人开不了火,做不成饭。
郑晓明清楚地记得,当天几百名职工围观他抢修,各种埋怨铺天盖地,那句“还是电焊工,一根管道都焊不好”的抱怨,更是让他羞愧难当。
年轻的郑晓明似乎一下醒豁了。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电焊手艺做精做好。
从此,茶余饭后他不再闲谈溜达,一有空闲就找废旧管子练习焊接,就连家里的墙上都挂起了焊接原理图。过去死活记不住的部件,他慢慢如数家珍,手中的焊枪也一拿就是40年。
凭着这把焊枪,他不仅扛回“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还通过工作室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6名、技师12名、高级工70余名,开办焊接技术培训900余课时,个人累计带徒100多名。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郑晓明颇为感慨地说,40年经历让他坚信,真正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干出名堂来。
大国工匠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九个字——吃得苦、肯钻研、求上进
“工匠精神”,这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热词。
回顾40年工作经历,郑晓明认为一个真正的工匠,最重要的品质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字——吃得苦、肯钻研、求上进。
“‘吃得苦’这三个字我体会特别深。”喻亚成指着自己到处是洞的工作服,笑着说。
电焊属于有毒有害工种。春夏秋冬都要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室内作业,温度在50℃左右。尤其焊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和氧氮化物,对人的呼吸道、肺有一定的影响;刺眼的电光,可能会对眼部和其他部位造成灼伤,从而引发电光性眼炎。
干了10年电焊,喻亚成身上留下了焊工独有的印记——他的手臂、脖子、前胸,密密麻麻地散布着被烫伤后留下的伤疤,长期拿焊枪的手也是异常粗糙。
然而,喻亚成也深知,光能吃苦远远不能成为工匠,“关键还在于创新进取,精益求精。我师父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入行不久郑晓明就明白,光靠老师教的知识只能干好“本职工作”,而不能“锦上添花”。当年师父也曾告诫他,在企业,真正的工匠必须狠抓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
郑晓明手中这把焊枪,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有功之臣”。
几年前,公司从意大利进口的大型气冲铸铁设备损坏,损坏处达80毫米厚,长达1.8米,郑晓明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5天的努力最终焊接修复成功,节约资金60万余元。不仅如此,他还修旧利废,通过改进焊接方法,使大量报废的电极夹头重获利用,每年为工厂节约数万元。
“我们是技术工人,也是党员,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本行业、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郑晓明这番话,既是对喻亚成说的,也是前辈对广大后辈的谆谆寄语。
年轻技工该何去何从
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作为一名90后,喻亚成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是技术工人。“大多数都是坐办公室,或者自己做生意,在不少人心里似乎都觉得技术工人‘低人一等’。”
前不久喻亚成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写到:技术工人工作机械单调,流水线像个永动机一样从不停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离开工厂,或跑到房地产企业做起了销售;或者跑到办公室,终日与茶水、棋牌为伍。
“有时候我也会产生怀疑,是不是当蓝领就真的不如别人。师父,我们年轻技工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啊?”
喻亚成的问题让郑晓明陷入了沉思。片刻过后,他起身带着喻亚成来到了工作室的荣誉墙前。
“你看看这面墙,上面全是工作室成员获得的奖项,现在已经放不下了,不少奖杯还在柜子里。”郑晓明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张红色奖状,上面印着金色字体——巴南区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三等奖。
这是喻亚成得的第一个奖,当时他还未满20岁。
“有人说技术工人干的是‘下力活’,但我觉得,没有技术工人,就不可能铸就大国重器,更无法实现国家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使命。”郑晓明将奖状交到喻亚成手中,恳切地说:“你要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份工作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们要接好接力棒,把工匠精神不断延续传承下去,未来一定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
接过奖状的喻亚成默然不语,用力点了点头。
如何定义大国工匠?
他们兢兢业业,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
他们精益求精,用执着追上创新的脚步;
他们是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的时代精神。
初心>>>
郑晓明:
“干到干不动为止,教到教不动为止”
工作40年,郑晓明接到过很多急难险重的任务,但让他最难忘的还要数参与白俄罗斯阅兵式战车的焊接工作。
2017年7月3日,白俄罗斯在首都明斯克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独立日,而“大江造”战车也在此次阅兵式中亮相。
“阅兵用的战车要求特别高,外观如有明显的焊接痕迹是过不了关的。”郑晓明回忆,由于当时的焊接技术还未达到要求,自己立即召集工作室的成员进行技术攻坚。
为了制造出满足白俄罗斯阅兵要求的战车,郑晓明带领工作室的骨干人员,起早贪黑研究焊接工艺,经过1个半月的加班加点,团队将一套已经闲置了七八年的焊接设备进行改进,成功将“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技术首次运用到了高强度的装甲板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焊缝余高从以前的2毫米,变为0.5毫米。
这个改变,是郑晓明等人用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换来的。
接到任务时正好是春节期间,偌大的车间里,外面寒风凛冽,里面高温高压,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忍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不仅如此,电焊产生的火花,落在皮肤上就烫一个水泡,很多焊工还因此患上了皮肤病。
“那些苦都不算什么,只要圆满完成任务,就值了!” 用一把焊枪诠释着一名技术工人的崇高价值,郑晓明的人生,因四溅的焊花而格外绚烂。
除了是出色的工匠,郑晓明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在大江工业公司,郑晓明培养了100多名焊接能手。
作为工作室“掌门人”,郑晓明的主要工作是新产品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目前,工作室的骨干人员共有6人,其年龄结构为‘6789’,即60后、70后、80后和90后,他们都是业界精英人才。”郑晓明骄傲地说,除自己以外,工作室其余成员获各种荣誉累计有六七十项之多。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郑晓明看来,已经58岁的他,在行业内获得了各种荣誉,现阶段要追求的是如何在岗位中发挥最大价值,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
为此,郑晓明积极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联合高职院校对外开展培训、技术交流,参与社会活动。目前,工作室每年承担焊接操作培训课程500课时以上,还协助公司组织选手参加国内外各种职业技能大赛。
谈到未来,郑晓明目标明确:“干到干不动为止,教到教不动为止!”
传承>>>
喻亚成:
“认真干电焊,我也能出人头地”
1990年出生的喻亚成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当初在职高选择电焊专业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说,当焊工又累又没钱,劝我别折腾。”年轻的喻亚成心里不服气,“坐办公室就理所应当,当技术工人就是折腾,我偏不信邪,非得干出成绩来。”
凭着一股子韧劲,喻亚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大江工业公司电焊组。
刚进厂,喻亚成就听说了传奇焊工郑晓明的故事,这更坚定了他成为一名优秀技工的决心,“郑师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功夫下得深,任何职业都可以成功。”
然而,喻亚成还是低估了电焊工作的枯燥性。
“最开始,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地焊板子、焊管子,毫无新意、毫无挑战。”有时候喻亚成甚至觉得,这样的工作“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望见一生”。
眼看身边许多和自己同年入厂的焊工在一两年后都选择了辞职或转岗,喻亚成有些犹豫不决。
转折发生在2016年。
那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举行了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喻亚成和另外几名同事报名参加了焊工的比赛。
集团藏龙卧虎,光是焊工一个项目就有8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前,喻亚成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重在参与,没拿名次也没关系。”
“为什么要重在参与,我非得拿个好名次。”不服输的喻亚成又犯起了倔劲,硬是从最简单的基本功开始,苦练焊接技术。
备战的3个月时间里,喻亚成没了休息日,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他就“泡”在车间,拿着焊枪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那时,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正在筹备婚礼,但由于备战比赛,婚礼的细节自己一次也没过问过,全权交给了女友负责。
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时,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年轻,凭借过硬的技术,从80多名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三名。“虽然只是季军,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个季军让我明白了一件事——认真干电焊,我也是能出人头地的!”
现在,入行10年的喻亚成已经是厂里的新星,他获得过重庆五一劳动奖章,也成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技能带头人,各种比赛的冠军也拿了不少。喻亚成说,未来,我还想把电焊这份工作长长久久地干下去,“当技术工人没什么丢脸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本版稿件由记者罗静雯、周尤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