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健康视觉

肠息肉离肠癌有多远

2021年11月10日15:23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观看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文彦。

  有这样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且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较为严重,它就是“肠息肉”。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的结直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因此,如何及时发现肠息肉并进行科学治疗,成为了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

  今天我们来到重庆圣佑肛肠医院,邀请到胃肠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黄显凯,跟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相关问题。

  主持人:黄主任,你好!

  黄显凯: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肠息肉可能会发展成结直肠癌,那么,什么是肠息肉呢?

  黄显凯:肠息肉它是我们的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主持人:是否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呢?

  黄显凯: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肠息肉也是有很多类型的。我们根据是否有癌变的可能,一般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样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又称为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在成人中最为常见,癌变率相对较低,而绒毛状腺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癌变的几率是很高的。

  非腺瘤样息肉又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几种类型的息肉一般来说是极少有恶变倾向的。

  主持人:肠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黄显凯:不同类型的肠息肉病因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而炎症性息肉,常常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细菌性痢疾等。

  此外,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或者是便秘、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主持人:肠息肉通常都有哪些症状呢?

  黄显凯:我们在看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患者说,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怎么会查出肠息肉呢?

  其实,肠息肉想要通过明显的症状来发现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的肠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少数的患者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腹部不适或者腹胀等。

  如果自己已经感觉到明显的异样,比如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次数增加,形状异常,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甚至是出现脓血、粘液等情况,这个时候可能息肉就已经出现了癌变。所以,定期体检是发现肠息肉的最有效方法。

  主持人:我们需要通过哪些检查才能及早地发现肠息肉呢?

  黄显凯:一般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我们可以通过电子肛肠镜检查发现。对于不能触及的结直肠息肉,我们就需要通过电子结肠镜来进行检查。如果是小肠息肉,那我们就需要借助胶囊内镜来对整个消化道进行全面的检查。

  主持人:哪些人群需要定期体检呢?

  黄显凯: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所以我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身体有没有症状都应该主动去医院接受检查。

  因为从肠息肉发展到结直肠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在40岁左右的时候接受检查,肠息肉恶变的几率是相对较小的,治疗起来也更容易。

  如果是有家族息肉病史或肿瘤病史的人群,检查的时间可以提前至30岁或者35岁。

  如果已经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部不适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检查。

  主持人:如果检查发现肠息肉,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黄显凯:目前,对于肠息肉主要以内镜下治疗为主。也就是说我们在做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如果发现了息肉并且息肉不是很大、数量也不多,那么医生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实施切除,然后再将切除的标本送去病理检验,看看息肉是否发生了癌变,不需要患者再经历开腹手术的痛苦。

  如果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比如息肉个数在100个以上的,那么我们一般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主持人:哪些情况不适合做内镜治疗呢?

  黄显凯:一般内镜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但是如果患者伴随有其它严重的疾病,比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凝血机制有问题,一般不能进行内镜治疗。另外,如果已经确定息肉发生了癌变,并且癌变侵犯的程度比较深,甚至有广泛的转移,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建议实施内镜下治疗,而因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主持人:肠息肉切除之后还会复发吗?

  黄显凯:肠息肉切除后还是比较容易复发的,特别是有的患者由于基因的原因很容易长息肉,所以切完后要定期复查。如果复查情况很好,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半年或者一年后再复查就可以。如果一旦发现又长了息肉,那么就需要做进一步治疗。

  主持人:我们如何才能预防肠息肉呢?

  黄显凯:预防肠息肉的方法其实比较简单,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果,少吃高脂肪、高蛋白或者是烟熏的食物。其次,要注意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加强运动等。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规范治疗。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黄主任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黄显凯:再见!

(责编:陈易、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