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世界冠军张亚雯捐赠奖牌:
“期待有更多好苗子,替我圆奥运冠军梦”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这块奖牌对我来说带有遗憾,也正是这份遗憾,让我觉得应该为重庆体育作出更多努力。”11月4日,在市体育局举行的重庆体育博物馆文物展品征集市运动技术学院专场捐赠仪式上,羽毛球世界冠军张亚雯拿着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羽毛球女双铜牌说。
话音刚落,市体育局副局长石强桢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一块亮闪闪的金牌。”
当天,张亚雯将2008年奥运铜牌、2009年羽毛球世锦赛金牌的仿制品,以及北京奥运比赛服原件捐赠给重庆体育博物馆。平日低调的她,再一次被媒体聚焦。
每当说到这位世界冠军,重庆羽毛球迷总会感到自豪——她是重庆直辖后首位羽毛球世界三大赛冠军得主、首枚奥运奖牌得主。提起荣誉,张亚雯一直把家乡挂在嘴边。“我的成长离不开重庆的培养。”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她说,一路走来,不仅见证了重庆羽毛球发展,也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身份的转变。
1983年,张亚雯出生于重庆市南桐矿区(今万盛经开区)。5岁时,她与羽毛球结缘。当年,在南桐矿区新华小学水泥操场上,不少人总是看到一个带着一股韧劲儿的女孩儿,尽情挥舞着球拍。
“场地是露天的,遇到大太阳或者大风都打不了球。碰到下雨天,只有在室内练体能。”她回忆道,那些年,大家可以参加的运动项目很少。
1992年,重庆组建了羽毛球专业队。张亚雯作为后备人才被招进队里,来到广阳坝体育训练基地(今广阳岛),开始了日复一日地封闭训练。她几乎每天都要练球3小时,还要学半天文化课。
苦心人,天不负。2000年,她进入中国羽毛球国家队。2005年起,她接连站上国际顶级大赛舞台,为国家、为家乡赢得了众多荣誉。
2010年,张亚雯退役。退役之后的她继续拼搏,2011年9月被任命为重庆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2015年,她辞去副校长职务,创办了一家羽毛球培训俱乐部,继续展示“拼命三郎”精神。
这两年,张亚雯更有干劲了。2020年1月,重庆市体育局和渝北区政府聘请张亚雯教练团队作为重庆市羽毛球专业队(渝北队)的教练团队,张亚雯担任总教练。“我负责管理、训练、参赛等工作,把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责任双肩挑。”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带领建队刚一年的重庆市羽毛球共建专业队,在全国青少年U系列比赛中,获得男单、男双两枚金牌。此外,她的弟子们还在重庆市六运会中取得6金、3银、3铜的好成绩。
2021年8月,重庆市羽毛球运动训练中心正式建成,张亚雯试用场地时挥出羽球馆内第一拍。今年1月起,作为重庆市羽毛球共建专业队总教练,她带领团队以此为大本营推广羽毛球运动,培养羽毛球专业人才。“这里除了有20片场地,还配备了运动员公寓、餐厅、多媒体教室、会议室、理疗室等等。”说这话时,张亚雯的语气中带着骄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让张亚雯感到振奋。她说,身边大多亲朋都喜欢打羽毛球,重庆的球馆数量越来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这可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羽毛球运动,让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厚。基数的增加,可以让更多好苗子脱颖而出。“争取未来两到三年,能够给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输送好苗子,他们中的佼佼者,将站上球场,为梦想而战,为重庆羽毛球的荣光而战。”她表示。
“期待我的奖牌在重庆体育博物馆亮相,期待有更多好苗子进入国家队,替我圆奥运冠军梦。”采访最后,张亚雯的眼神中流露出一如既往的坚毅与沉着。
本报记者 赵迎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