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6种特有物种

2月9日,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消息,该中心联合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升团队在保护区开展联合科考时,发现5种蜘蛛目物种和1种盲蛛目物种,通过查阅文献、野外标本采集、对相关标本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确认阴条岭新增6种蛛形动物特有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蛛形学报》上发表。
特有物种是指仅分布于某些特定区域的物种,它的存在既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区域特殊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它表明该区域具有其他区域不具备的栖息环境、食物资源、气候条件等特殊因素,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对象。
此次新增的6种蛛形动物特有物种包括官山指蛛、偏岩屋叉蛛、阴条岭垣蛛、巫溪小类球蛛、阴条岭小类球蛛5种蜘蛛目物种和巫溪申盲蛛1种盲蛛目物种。
官山指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皿蛛科,个体微小,大约2至3毫米,生活于草根及落叶层中,结微型网,以微小的动物为食。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官山管护站附近。
偏岩屋叉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皿蛛科,个体较官山指蛛稍大,大约2至4毫米,生活于天然洞穴地表石下,结微型网,以微小型动物为食。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大官山偏岩屋洞内。
阴条岭垣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类石蛛科,个体大,11至15毫米,生活于墙壁缝隙中,喜夜间活动,结管状网,以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红旗管护站和林口子管护站附近。
阴条岭垣蛛。张志升供图
巫溪小类球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类球蛛科,个体小(2-4 mm),生活于天然洞穴墙壁缝隙中,结不规则小网,以小型昆虫为食。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红旗管护站附近的龙潭洞。
阴条岭小类球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类球蛛科,个体大小、生活环境和习性与巫溪小类球蛛相当。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红旗管护站附近的无名洞。
巫溪申盲蛛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盲蛛目硬体盲蛛科,体长约8毫米,步足长约60至120毫米,见于地表和墙壁表面,有集群习性,喜夜间捕食,不结网,以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发现于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红旗管护站附近。
巫溪申盲蛛。张志升供图
“蜘蛛与盲蛛均为肉食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捕食者的角色,是许多小型昆虫类害虫的重要天敌资源类群,因此在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张志升介绍,目前发现的特有物种与重庆新记录种,仅是联合调查研究工作的初期成果,只是阴条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冰山一角”,随着调查与研究工作的深入,相信还将有大批特有物种被发现,这将大大丰富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与重庆市的动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为扎实开展自然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市林业局供图
据悉,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东部、大巴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海拔高差近2400米,悬崖峡谷随处可见,保存了亚热带北部山地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自2020年起,这个自然保护区就联合西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蜘蛛与昆虫的专项调查。(周小平)
(来源:重庆发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今年推进248个重大项目
- 人民网重庆2月1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月1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248个、总投资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 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7大重点领域。…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