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澎湃 重庆产业引擎向“新”推进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近年来,重庆聚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化工业“主引擎”作用,紧盯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更大力度抓项目、强企业、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而攀、向“新”而进。
在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实验设备夹着手机从2.5米高处加速撞向地面。“砰”的一声后,手机玻璃却安然无恙。
为什么摔不坏?“因为一片不足7英寸的玻璃内,就布满了数亿颗纳米晶体。”该公司研发工程师介绍,经过多年研发,该企业生产的玻璃纳米级晶体含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具备抗冲击、阻开裂等特性,已应用在多款国产高端手机,以及国产大飞机C919上。
当前,重庆多个企业工厂及研究机构呈现出一片向“新”提“质”的发展态势——通过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既促进老产业发“新芽”,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抓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重庆正加速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
向“新”促转型
让老产业蓄积新优势
中央控制室远程操控、AI视频实时智能分析、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控生产现场……在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化工)厂区,数字化技改带来效益和安全双提升。
作为一家创立近60年的老化工企业,曾经的长风化工不仅设备老旧,而且作业环境风险较高。通过近年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该企业一举成为国内特种碳酰氯衍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带动生产效率提升28%,运营成本降低25%,能源利用率提升20%。
全国人大代表,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介绍,重庆拥有39个工业大类,工业体系完备且产业基础较好。然而,此前面对行业新趋势、新赛道,部分企业存在创新不足、利润不高、优势不再等痛点。
推动制造重镇转型“智造”重镇,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重庆加快部署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推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重点对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至2024年底,重庆累计建成183个智能工厂、1096个数字化车间。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将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带动40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累计推动15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提“质”谋未来
为新产业注入新动能
如今,在巴渝大地,一批新兴产业正茁壮成长——
九龙坡“西部氢谷”引进博世庆铃、国鸿氢能等龙头企业,主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并揽获一大批订单;位于璧山的重庆康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微型发光二极管产业方向,相继研发出一揽子未来屏产品;两江新区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血液净化设备,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持续名列前茅……
既抓当前也谋未来。重庆规划建设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多类未来产业,通过实施未来技术策源、创新成果转化等专项行动,下好“先手棋”。
“我市将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今年重庆将重点支持实施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建设“科技+产业”创新综合体,并通过启动“AI+”科技创新行动,积极培育未来医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一批未来产业。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以数字化转型重塑制造业
当前,重庆正全方位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目标,建立以数字化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搭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宗申动力发动机生产车间,通过忽米网搭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操作工人只需扫描平台标识,系统即可将复杂的加工参数自动匹配到设备上,实现产品标识化和设备加工定制化,成为推动汽摩产业升级优化的“产业大脑”。
“这个‘产业大脑’是对区域产业发展全面掌握、分析、研判的‘智慧大脑’,也是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的‘最强大脑’。”忽米网负责人称,“产业大脑”包含3个维度:在政府端,可掌握产业动态,便于制定更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在产业端,可打通产业链资源循环,促进物流、金融等要素共享协同;在企业端,可降低数字化建设成本,集中一批“小、快、轻、准”应用,方便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使用。
目前,重庆已在汽摩、五金、医药等重点行业布局,探索建立一批“产业大脑”。
如果说“产业大脑”是具备知识积累和深度学习能力的产业知识库、具备组件能力和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中心,那么,“未来工厂”则是由新应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装备等组成的高效率工厂。这样的“未来工厂”,在重庆制造行业同样为数不少。
从进度来看,我市正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三级梯次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通过汇聚新质生产力澎湃动力,持续提升“重庆造”产品智能制造水平,力争到2027年建设20个以上“产业大脑”、20个以上“未来工厂”,推动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助力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台阶
创新是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目前我市已沿链部署创新平台125个,突破66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8家链主企业承担30项国家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攻关任务。
同时,我市通过建立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在全市规上企业中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达1.76%、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为29.8%、开展研发活动的占比为42.1%,分居全国第4、第5、第7位。
另外,我市还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累计建成中试平台36个。例如,迭代升级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目前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720项、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围绕“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机制”这项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完善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扩链激励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以支柱产业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发挥工业“主引擎”作用,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202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培育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0家。
数读>>>
截至2024年底,重庆——
■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83个、1096个,两化融合指数排名西部第1
■培育3个国家级、5个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33家、绿色园区12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低10%
■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6家、瞪羚企业147家
■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及产品16个,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35家
(资料来源:市经济信息委)
相关新闻>>>
制造业稳增长促转型提能级
重庆出台35条“硬核”举措
3月6日,来自市经济信息委的消息称,当前《重庆市支持制造业稳增长促转型提能级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正在施行。
《政策措施》提出35条硬核举措,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企业智改数转绿色化提升、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多个方面,对制造业发展予以“真金白银”支持。
制造业是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贡献了全市25%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税收。在《政策措施》中,围绕支持培育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方面,提出8条举措,包括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新车型研发投入、提升新能源产品档次等方面予以专项资金支持;支持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具身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开源社区建设和应用场景开放,择优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支持;对冶金、建材、化工等先进材料领域重点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企业智改数转绿色化提升方面,《政策措施》提出9条举措。比如,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按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轻纺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对完成细分行业领域“揭榜挂帅”的“产业大脑”项目,给予每个200万元建设支持;对“未来工厂”建设项目,按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获得“灯塔工厂”称号的企业,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方面,《政策措施》提出5条举措,支持新建工业企业投产达效放量等,并对认定有效期内的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的首次融资给予奖励。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政策措施》提出8条举措,支持产业创新综合体、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政策措施》还提出,对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单个标准最高50万元、30万元支持;对企业研发出具有发明专利且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先进及以上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择优给予单个产品最高50万元支持。
另外,围绕企业人才引育和持续做好企业服务,亦有相应政策措施惠及所涉企业。目前,第一批企业补助申报时间到3月10日截止,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兑现首批各项政策资金。(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