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足迹
企业赤子
光荣与梦想
铁肩担道义
举旗立潮头
对话实录(视频)
本色风采
返回封面

 

重庆轻轨对城市经济的促进

    一、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有利于沿线的客流疏导和旧城改造;还调整了城市结构,优化了城市资源,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体系——轨道经济。
    根据测算,重庆轨道交通投资带动城市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1∶2.63。2号线总投资47亿元,为城市增加了123.6亿元GDP。加上带动车站周边的物业发展和商贸等间接贡献,对GDP的贡献则更高。

    二、跨座式单轨交通国产化和本土化发展情况
    1、引进技术,降低成本
    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在国内的首个示范工程,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集成了重钢集团、中国铁建、重庆船舶公司等多家单位提供的相关配套设备,部分关键性技术也是本地企业自主完成攻关设计。目前,我市企业已拥有轻轨系统及车厢的相关制造经验,取得了70%的轻轨轨道设备本地造,80%以上的轻轨本地维修的显著成效,这是国内首次对单轨技术进行国产化。单轨技术国产化使轻轨建设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2、消化技术,形成新产业
    轨道集团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以及国外专家、不断消化、吸收利用这种环保型单轨技术,并且让单轨技术在重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了轻轨的三大关键技术国产化:PC梁、道岔、车辆;攻克了五大技术难题:PC轨道梁模具国产化、PC轨道梁的施工测量及安装、架桥机研制、道岔机电控制系统技术、车辆转向架系统国产化;轨道集团主编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成为国家标准。联合重庆地方企业自行研制的PC梁,质量完全符合运营要求,已创造了上亿元产值,并研发提供了车场设备、轨道梁专用特殊支座、钢轨道梁等产品。
    2006年,轨道集团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全国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这是西部地区被国家授予唯一的智力引进的奖牌。

    三、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应用及推广情况
    重庆已经规划的跨坐式单轨交通制式有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共99公里,总投资约200亿元。轨道集团集成重庆市相关单轨配套产业单位,全力以赴投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前期技术工作,并将单轨工程建设中开发创新的专有技术,应用到地铁特别是高架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中,进一步壮大重庆市的单轨工程产业为走向市外和国外创造条件。
    重庆将提供相关规划、研究的咨询服务,以及承担PC梁模板设计、制造,轨道梁重要部件生产、架梁等关键工程、设备的建设任务。到西安、美国、古巴等国内外城市进行技术交流与推广,并将技术逐步输出到韩国大邱,全面参与大丘市单轨交通一期工程(27公里)的建设工作;在印度孟买、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单轨技术推广工作在国内外取得较大进展。
    轨道集团同市内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重庆市的市场需求、工业优势,推进单轨设备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众多地方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参与轻轨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开创出新的支柱产品,形成了新的产业,为地方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庆已经成立由国内外专业单位(日本日立公司、三井物产公司、本地公司)参加的中外合资单轨工程公司,以重庆单轨工程建设为依托,参与重庆本地单轨工程项目,为重庆市正在兴建的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做出努力,积极进行面向全国的应用推广工作。重庆川仪公司与日本那不斯口公司合作生产列车自动器、安全门、屏蔽门,承担了轨道交通2号线车站的安全门和屏蔽门的生产安装、还在北京奥运会工程里面提供产品;合资企业长客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基地落户鱼嘴,填补了西南地区无城市轨道车辆制造的空白,根据轨道交通远景规划,到2050年,重庆共需5220辆(节)轻轨车,其设备投入将超过400亿元。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单轨施工、车辆生产、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布局。

    四、调整城市结构 推动经济发展
    轨道集团在引进、消化、吸收、掌握跨座式单轨技术的同时,配合政府产业导向,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放大重点工程投资的产业带动作用。轨道交通工程投资形成的车辆、设备和劳务需求市场,为发挥重庆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机会;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技术标准,明确车辆及设备本地化发展方向,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全力推进了本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配合市发改委、经委、外经贸委制订出台政府采购本地产品的具体政策,通过轨道项目采购方式,先后支持引入北车长客公司的轨道车辆、美国惠普公司的AFC设备、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的牵引传动、美国罗宾斯公司的TBM硬岩掘进机等产业在我市落户生产,为本地化产业加快发展和对外开拓创造了条件。轨道设计院、单轨工程公司已走向韩国、印度市场;川仪的安全门已进入国内市场并参与境外投标,重庆已形成了重点工程投资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本地产业走向市外市场的良性循环,放大了工程投资的产业带动作用,为重庆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页> <下一页>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4065 )
主办: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 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
本站所刊登的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5-2009 cq.people.com.cn 版权所有:人民日报社〖人民网·重庆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