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足迹
企业赤子
光荣与梦想
铁肩担道义
举旗立潮头
对话实录(视频)
本色风采
返回封面


甘为轨道螺丝钉

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各种挑战,但是挑战里总孕育着无限机遇。
    把握机遇迎难上 要为山城建坦途
    我曾负责重庆市公用事业设计研究所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城市客运交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问题。当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都已起步,有的在抓紧筹备,北京天津已建好一条线。这时建设部也发布了有关科技发展蓝皮书,提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建设轻轨、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为此,我们与武汉、天津、上海公用事业研究机构频繁交流,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开展了居民出行调查与综合交通规划调查,已经交通规划的预测分析,发现主城区几个主干道客流非常大,高峰时单向超过每小时3万人次,每小时不足1万人次运输能力的地面客运交通,已不能满足大运量的客流需求。
    作为研究交通发展的部门负责人之一和普通市民,我对重庆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同样有切肤之痛。我经常遇见这样令人尴尬的场面:陪外地同行造访市建委,仅两个公交站的车程,经常要耗时半小时以上。市民出行的不便可想而知。重庆的交通结构,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快速轨道交通?
    有了建设轨道交通的想法后,我开始处处留心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的讯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建设轨道交通,是解决我市交通拥堵的当务之急。不久市里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时提出按轨道交通标准进行设计,我参加了相关的一些会议,做了一些规划和预测,更坚定了我认为我市一定要建、也一定能建轨道交通的信念。改革开放后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把改变交通状况的任务推到了突出的位置,也坚定了市领导建设轨道交通的决心。
    时任市长孙同川要求市建委抓紧时间进行轻轨和地铁的准备工作。1988年,建委领导要求公用局把我从公用事业研究院院长任上抽出来,专职搞地铁和轻轨的建设筹备。不久,公用局办公室主任丁纯通知我,局里面研究,在研究院已开展工作基础上,配合建委、规划局的专家,成立轨道交通筹建小组,共同推进工作。当时建委顾主任从日本考察回来,叫我到他家里,拿出半米多高的一大堆参考资料,让我好好想一下,下决心在一张白纸上,做好轻轨、地铁建设的长期准备工作。好几个夜晚我是彻夜难眠。我知道,建设轻轨、地铁的难度非常大,准备周期非常长,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困难很多很多。上海地铁有位工程师大学毕业就进地铁筹建处,二十多年到退休了,才迎来开工建设。如果我选择这个事业,注定一辈子耗在里面,没有再成长的机会。

当时我犹豫了很久,反复思量。可是想到我是个共产党员,现在组织上需要我担当这一项为市民百姓造福但又有一定风险的重任,我难道有资格和党组织讨价还价?最后,我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地做一颗螺丝钉,服从事业大局需要,牢牢钉紧在这个重要岗位上。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甚至痛苦的孕育过程。对于选择哪种轨道交通方式,我们也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比选和宣传、沟通工作,才逐渐与各方达成共识的。应该说,我们重庆山水城市地理环境特殊,轨道交通方式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刚刚开始规划的时候,就有空中客车、地铁、轻轨、单轨等多种形式,应根据地形条件、客流量的大小、经济条件、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要求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经过反复分析和比较论证,依据90年代的技术标准、技术条件、重庆的地形特征、国内国外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水平,我们认为重庆比较适宜选择建设环保型胶轮单轨形式的轨道交通。建设重庆轨道交通,到底应采取什么交通方式,出于种种原因,各方意见也很不一致。日本的单轨专家来重庆看后,认为重庆没有条件建单轨:因为单轨一般都是建在道路上方的,浮图关这一段要建在公园内,必须修建一条架梁的专用公路,还会破坏公园景观,并认为除此外轨道梁架不上去。当时的市委书记孙同川就回答他:你放心,中国有中国的办法,重庆人有重庆人的办法。重庆人就是不修路,抬也要把它抬上去。这不仅长了我们重庆人的志气,也鼓励我们开展科研攻关,研制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一台单轨架桥机,完成了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兑现了当初市领导的承诺。中国方面的一些专家,包括我们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以前也对采取建设单轨交通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条单轨,能否成功把握不大。经过在重庆踏勘以后,我们又反复不断地介绍多年来反复研究分析的结果,这些专家终于也认为重庆建设胶轮单轨的选择,是实事求是的,最后大家取得共识。此外,我们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担心单轨带来噪声和景观方面的影响。为此,我和专门小组的同志,在听证会和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宣传轻轨交通安全、快捷、无污染的优点及与环境协调和谐的特点,最后取得了代表们的首肯。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重庆轻轨时,以专家的视角全面考察以后非常兴奋。他认为:单轨占用土地资源少、道路空间利用充分,高架的景观特别好,在城市中没有压迫感。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他也认为高架轨道曲线非常优美,城市景观非常漂亮,并高度肯定和评价了这种交通方式。我们的努力,终于初步得到了赞同。从一开始,我就坚信重庆选建第一条单轨线是正确的,现在从专家到市民,最后到城市规划的最高领导和专家,大家都认同了这种形式。



<上一页> <下一页>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4065 )
主办: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 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
本站所刊登的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5-2009 cq.people.com.cn 版权所有:人民日报社〖人民网·重庆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