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今年力爭建設智慧小區120個

合川區鎏金香榭小區,工作人員在展示智能井蓋:當井蓋傾斜、損壞或丟失時,系統會自動報警。(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近年來,重慶大力推動“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制造領域,智慧工廠、智能化車間層出不窮﹔生活領域,智慧社區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前不久,市大數據發展局會同市民政局聯合征集關於社區的智能化創新應用項目,報名者涉及的智慧應用場景達到160多個,最后,53個智慧社區脫穎而出。
這些智慧社區究竟有何“智慧”?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安裝智能攝像頭
高空拋物投訴量減少超90%
高空拋物是社區治理的一大難題。
為破解難題,作為此次推出的53個智慧社區之一,陽光雅居小區用上了科技手段。
7月13日,記者來到位於渝北區悅來街道嘉陵路社區的陽光雅居小區。剛進小區大門,就看到1根2米多高的金屬支架上挂著一個攝像頭。
“這個是用於監控1號樓低樓層的。”悅來街道政法書記李紅斌指著攝像頭告訴記者,“攝像頭抓取的數據會傳輸到后台系統,如果是重量輕的物體,系統會根據物體運行軌跡顯示一條弧線﹔如果是較重的物體,系統裡會顯示一條直線,物體從哪個窗戶、哪個陽台出來的,后台看得清清楚楚。”
記者圍著1號樓轉了一圈,發現一共有8個攝像頭。它們分布在這棟樓的四面,每一面2個攝像頭,1個負責監控高樓層,1個負責監控低樓層。據介紹,小區一共10棟樓,總計安裝了96個攝像頭。
“后台系統收到攝像頭傳輸的數據,會立馬分析物體拋出的位置、物體的重量等,然后給網格員發送信息,讓其現場查看處理。”李紅斌透露,以前每年會接到小區居民關於高空拋物的投訴100多起,攝像頭安裝1年來,小區關於高空拋物的總投訴量不到10起,受到重傷的投訴更是沒有了。
配備智能醫療設備
居民15分鐘拿到肺功能檢查報告
7月9日上午,兩江新區禮嘉街道禮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做肺功能檢查的居民人來人往。
“真快,15分鐘內就拿到了報告。”從該中心走出來的居民伍慶勇臉上洋溢著喜悅,“以前,社區醫院做不了這種檢查,我每個月都要到大醫院去檢查,僅往返換乘公交就需要花2個小時。”
就近檢查是怎麼實現的呢?
重慶南鵬人工智能科技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院為禮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了肺功能智能化檢查設備,通過該設備檢查得出的數據自動上傳到兩江新區第二人民醫院復核,醫生在人工智能輔助審閱系統的幫助下快速完成報告審核工作,大大提升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篩查效率。
同樣是針對特殊人群,忠縣忠州街道香怡社區則主要著眼於解決高血壓、糖尿病患病老人行動不便的難題。
據了解,忠縣衛健委聯合重慶三六五天使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個智慧康養服務平台,患病老人通過“三六五天使”小程序,在家就可以接受醫生的遠程指導、服藥提示,而且還可以學到多方面健康知識,免去了去醫院往返奔波的辛苦。
城市管理“掌上執法”
實現抓拍、人員調配等自動化
“咚,咚!”7月5日一早,南岸區涂山鎮城管人員蔣紹平剛到辦公室,手機就響了。打開一看,原來是“智惠涂山”小程序發來信息:攝像頭抓拍到涂山鎮黃荊坡社區一商家門前臟亂現象,需要及時處理。
記者隨蔣紹平一起,立馬趕到現場。蔣紹平找商家仔細詢問情況、劃分責任,當場安排商家進行了清理。
“以前,我們要在路上巡邏才能發現問題。”蔣紹平告訴記者,“有了‘智惠涂山’小程序,攝像頭自動抓拍,然后傳回后台,再自動分類並安排給值班人員處理,效率大大提升。”
記者在“智惠涂山”后台系統看到,每一個事件的類型、來源、上報時間、處理時間、處理人員、處理前后現場圖片等一清二楚,為城管人員考核提供了依據。
“截至目前,‘智惠涂山’的城管運行路徑已跑通,並在黃荊坡社區作了規模化試點。”涂山鎮黨委書記潘相麟表示,“我們希望在鎮街一級建立一個智能化執行系統,覆蓋消防、城管、建設管理等城市治理重點領域,對接市、區各類應用平台,並按流程智能化分配任務,提升基層執行效率。”
“小切口、大民生”
我市將以基層治理為突破口強化智慧社區建設
“這些項目都是‘小切口、大民生’,以社區居民日常遇到的問題為切入點給出解決方案。”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處長羅穎表示,這些智能化應用場景,給市民生活帶來了“小確幸”。
據了解,重慶的目標是,力爭2021年建設智慧小區120個。
“此次遴選就是希望進一步加快智慧社區建設,為市民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社區治理、社區節能等服務。”羅穎認為,基層治理正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發力點,通過智慧社區建設,可以利用好科技手段強化基層治理。
羅穎表示,下一步,我市將對這一批智慧社區擇優進行專項資金扶持以及在智博會等平台進行集中展示,並在后期全力支持其申報國家級示范社區,推動全市建設更多智慧共享、綠色集約、和睦共治的智慧社區。
有專家指出,智能社區建設應包括安全、服務、治理3個關鍵詞,當前智慧社區建設更多停留在智能門禁、智能消防等硬件層面,下一步可以社區治理為突破口,整合規劃、建設、城管等各方面資源,促進基層治理標准化,減輕基層人員負擔,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記者 向菊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