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一年 重慶五裡坡交出“生態答卷”

下庄天路。巫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1年7月28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邊界調整項目—重慶五裡坡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
7月25日,重慶五裡坡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利用情況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巫山縣委副書記、縣長付嘉康表示,申遺成功一年來,巫山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定不移把五裡坡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設立三級林長 守護“生態綠”
如何更好地對重慶五裡坡進行保護管理?
巫山縣始終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神農架與五裡坡世界自然遺產地協調委員會,出台《聯動管理運行規則》,自然保護地實現聯通、聯保、聯防。同時,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保護發展森林資源責任體系,全面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保護區設林長57名、生態護林員94名。健全“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機制,用“檢察藍”守護“生態綠”。
其次,還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探索發現了一批新物種。其中,新發現矮生假糙蘇、五裡坡派模蛛和五邊巨疾灶螽新物種3種,新記錄物種小巧羊耳蒜、圓唇對葉蘭、綠花百合、叉唇釵子股、毛弓果藤等30余種。
截至目前,保護區內發現有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47種、維管植物3001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159種,是“天然的基因庫”“天然的實驗室”“活的自然博物館”。
搭建致富路 村民吃上“旅游飯”
為了更好地對五裡坡進行宣傳,巫山縣打造了一個科普基地。
據了解,巫山按照城區有展覽館、保護區內有宣教體驗基地、鄉鎮有宣傳教室、村有宣教欄的一體化宣教布局,建立五裡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科普中心和科普基地,展示保護區地質地貌、野生動植物標本158件。深入自然遺產地開展青少年觀鳥、五裡坡生態課堂和科普宣教進學校、進社區、進景區“三進”活動98場次,尤其是在新區大寧湖的邊上,利用新的VR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了一個科普館,未來將成為一個4A級景區。
同時,為了合理開發利用五裡坡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價值,巫山還推出世遺探秘之旅、自然生態之旅、古鎮文化之旅、科考尋根之旅等旅游線路,並結合下庄精神,推出“覽世界遺產·學下庄精神”“雲上遺產·天路下庄”等旅游產品,有力推動了全縣旅游發展,讓當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今年1-6月全縣共接待游客1149.4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9.28億元。
“巫山也將繼續做好‘遺產保護’大文章,在綠色發展中提升生態價值,讓綠色成為巫峽大地最亮麗的色彩。同時,也誠摯邀請海內外賓客來巫山體驗三峽風光,領略重慶五裡坡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獨特魅力。”付嘉康介紹。
邁入高鐵時代 巫山推出“新耍事”
在發布會上,巫山縣委常委副縣長水韋梁對巫山邁入高鐵時代后旅游發展做了推薦。
“三峽之光”情境夜游。巫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巫山雲雨康養旅游度假區位於小三峽和瞿塘峽之間,是一個既能賞四季美景,又能觀長江畫卷的康養勝地。”水韋梁介紹,“今年,我們相繼推出了20萬平方米的露營基地、10萬平方米的臥雲花谷、6萬平方米的草坪露天電影和3千米的詩畫漫道,以及三峽地區最大的戶外卡丁車賽場。歡迎大家來享受23℃的清涼,釋放360度的激情。”
其次,水韋梁推薦了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重慶五裡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天路下庄。這裡孕育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創造了“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庄精神。今年5月9日,天路下庄景區正式對外開放運營,截至目前,接待游客3萬多人,開展“走下庄天路 學楷模精神”主題活動近200批次1.5萬余人。
最后還有以燈光為媒、攜山水為伴、用城市作畫的情境夜游——“三峽之光”。每當夜幕降臨,行船江上,創意光影與夜游體驗互動呈現,“山水美景伴左右,文化大賞通天地”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遠古文化、巫文化、神女文化、詩詞文化、三峽文化的魅力,暢享不一樣的奇妙夜。(蔣海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大學八年科研攻關助力“問天”
- 人民網重慶7月25日電(劉政寧、周小平)24日14時22分,搭載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並取得圓滿成功。問天實驗艙在預定軌道上完成姿態調整和系統調試后,其太陽能電池翼的阿爾法對日定向驅動機構將投入使用。…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