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質量發展譜新篇 高品質生活在身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時值盛夏,萬物繁茂,巴渝大地一片生機勃勃。
中午時分,長江北岸的重慶果園港碼頭一派繁忙,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貨物在此高效集散﹔果園港上游5公裡處,有一座郁郁蔥蔥的江心島——廣陽島,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如今全島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成為長江上游一顆耀眼的“生態明珠”。
對外合作交流中心、金鳳實驗室、科學谷……當前,一個個重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涌現,一座生機勃勃的產城融合新城正拔地而起﹔20公裡外,老舊小區也在煥發新生,眼瞅著老小區變“景區”、居民吐槽變點贊,已經搬離九龍坡區白馬凼社區的江成玉,下定決心要和老伴搬回來……在重慶,一幅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生機盎然的廣陽島。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重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兩次到重慶考察調研、一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如浩蕩春風溫暖重慶、引領重慶。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希望重慶廣大干部群眾團結一致、沉心靜氣,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重慶各項工作邁上新台階。
“‘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要求,集中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重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和必由之路。”今年5月,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是重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勢所在和責任所在。
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重慶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同時,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讓“興渝”和“富民”相得益彰,不斷實現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內陸腹地勇立開放前沿
7月22日至24日,以“走進西部、洽談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西洽會”)在重慶舉辦,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99家企業共赴這場盛會。
7月22日,第四屆西洽會在渝開幕。鄒樂攝
西洽會期間,發布了《新通道 新格局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17—2022》。報告提出,陸海新通道為中西部地區打通了最近的南下出海口,成為其聯通海外的物流主干道之一,改變了西部地區長久以來面向東盟卻“西貨東出”局面,激發共建省區市發展新動能。
一組數據可以印証:2021年,重慶陸海新通道貨運量11.2萬標箱、貨值187億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37倍和31倍,對東盟貿易額174.5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88%。
不只是陸運,而今山城的空運和水運也十分繁忙。7月27日凌晨4點,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600斤被採摘沒多久的巫山脆李“搭乘”飛機直達新加坡。
“這是巫山脆李首次走出國門。”負責巫山脆李海外出口經銷的重慶榮科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晨宇說:“這次脆李出海得益於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的助力,不僅幫我們對接了重慶海關和新加坡客商、經銷渠道等,還解決了脆李在包裝、運輸等方面的難題,當天中午就能抵達新加坡。”
王晨宇所說的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重點合作項目,中新雙方採用“1+1”(重資產+輕資產)合作模式,共同投資設立平台公司,建設多式聯運示范基地,開展項目市場化運營。
建設中的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人民網 劉政寧攝
今年6月,位於重慶果園港的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一期項目正式投用。截至目前,該基地已為多家進出口企業提供硅砂、鋁卷、摩托車等產品倉儲服務。同時,利用基地的多式聯運服務能力,已出口鉻礦5000噸、進口榴蓮110FEU(FEU是英文Forty-foot Equivalent Unit的縮寫,是以長度為40英尺為國際計量單位的集裝箱。通常用來表示船舶裝載集裝箱的能力,也是集裝箱和港口吞吐量的重要統計、換算單位)。未來,該基地將打造成為集物流、貿易、加工、金融、信息等為一體的國際貿易物流中心。
從區位上看,果園港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長江黃金水道、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在此無縫銜接,向東聯結長江經濟帶各港口城市群,向西聯結中亞和歐洲地區,向南抵達東盟、南亞地區,向北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
重慶果園港。人民網 劉政寧攝
當前,果園港已經具備了綜保區、自貿區、中新多式聯運示范區和四向國際大通道等內陸開放的全要素。正因如此,歐洲的汽車、奶粉乘著中歐班列抵達果園港,可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東南亞的服裝、皮鞋從陸海新通道運回重慶,可以再轉運至上海或者歐洲……“水鐵公空”多式聯運的持續發力,“東南西北”四向物流大通道的愈發暢通,讓重慶這個內陸腹地成為了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過去5年,重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實現了新的突破——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8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年累計達到517億美元,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12家、5年新增40家。
生態優先賦能綠色發展
天氣晴好時,從果園港高處望向西南方向,可見到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廣陽島。近日,重慶持續高溫天氣,登島的市民游客並不是很多,這也讓負責島上安全工作的張永剛難得清閑。
2010年前后,廣陽島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一度規劃了超過3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開發量。這一年,在島上土生土長的張永剛搬了出去。離島后,他回去看了一次又一次:“聽說這裡要建高檔別墅區,建好后肯定就再也進不來了。”
2017年8月,廣陽島“大開發”被叫停,按“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定位重新規劃,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如今,島上記錄植物已從生態修復前的383種增加到594種。2年前,聽說負責生態修復的重慶廣陽島綠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招聘,張永剛二話不說就報了名:“在這裡上班,每天都能上島,干活都要有勁些。”
產城景人融合發展的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供圖
從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到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再到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一條不斷夯實的生態綠色發展之路,正在這裡不斷向前延伸。未來,這裡將是重慶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萬州區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在該區李河鎮棕花村,由於當地村民喜養牲畜,如何消除養殖廢物對飲用水水源地及長江水系的環境污染,成了全村生態發展的“必解題”。
經過反復論証,棕花村選擇了發展香根草產業作為治理養殖污染和壯大集體經濟的突破口。該村以香根草產業為紐帶,利用“香根草畜牧—畜肥+秸稈繁殖蚯蚓—蚯蚓蛋白肥供應林下種植、養禽—禽肥還草”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既治污又致富的目的。
長江重慶萬州段的平湖景觀。人民網記者 張祎攝
棕花村的生態發展實踐是重慶全面落實長江保護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重慶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完成長江“十年禁漁”退捕任務。2017年以來,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2020年,42個“十三五”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長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2021年,74個“十四五”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
水更清,岸也更綠。“從來不敢想象,這裡能變成一個公園,散步休閑簡直太舒服了。”家住涪陵區龍橋街道南岸浦移民點的居民欒興梅,每天清晨、傍晚都會來石龍山公園散步。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白灰漫天的磷石膏堆場。
2019年,涪陵區以技改搬遷方式實施老廠區的全面關停。2021年7月,對磷石膏堆場閉庫后進行生態復綠,並將其改造成城市復綠休閑公園項目。黃燦燦的木春菊、如雪般的滿天星、浪漫唯美的蔓馬纓丹……一到春夏,石龍山公園鮮花盛開,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今年7月20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鄉村品質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更加美好,城鄉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數字經濟提升發展能級
為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重慶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工業機器人、自動立體倉庫、AGV小車、高速高精度工業攝像機……走進重慶康明斯的大馬力發動機裝備制造智能工廠,目之所及全是數字化設備,工人們隻需動動手指即可完成所有操作。
重慶康明斯大馬力發動機裝備制造智能工廠。受訪者供圖
“這樣的場景,以前可不敢想。”重慶康明斯工藝主管朱超體說:“以前,工廠設備以及軟件系統,功能上各自獨立,不僅限制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也讓生產經營發展遭遇了瓶頸。”
“今年7月,公司完成了智能工廠建設,建成了20個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朱超體說,全數字化設備構成了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柔性制造單元,這讓公司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升,運營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這並不是個例。2018年以來,重慶採取“點上示范、面上推廣”的方式,累計推動實施47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127個智能工廠、734個數字車間,示范項目建成后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9.8%,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2.3%。
在加快產業數字化,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重慶也在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走進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車間,隻見一條白色的機械臂抓起一個圓形的鐵餅,迅速而精准地完成一系列閃轉騰挪動作后,達到指定位置將鐵餅放下。而在它旁邊,一台台不同規格的大負載工業機器人也正按程序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的測試動作。
重慶華數車間,研發人員正在對工業機器人進行連續運行測試。受訪者供圖
“這是我們新研發出的一款‘三合一’大中空手腕機器人,它臂展2米,最大負載達20公斤,可用於搬運、打磨、焊接。”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旭麗介紹,這款看似普通的機器人,其核心部件中,除減速機外全部由重慶華數自主研制,並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產品自主化率超過80%。
當前,重慶新興產業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前不久,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由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總投資13.16億元的8英寸硅光特色工藝平台竣工通線。這是國內首個3D-SOC集成技術開放平台,可以面向全球芯片設計企業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務。
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重慶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0%和9.4%,分別高於規上工業0.7和3.1個百分點。
過去5年,重慶全市經濟正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取得突破,一批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平台不斷壯大,高端創新資源加快聚集,成功舉辦四屆智博會,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2%。
民生為本繪就幸福底色
高質量發展的成果要讓城鄉居民共享,這是重慶秉持的理念。過去5年,重慶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看,這是居民自己題字的小區門欄。”走進九龍坡區白馬凼社區,新設施新景觀隨處可見:蜘蛛網電線“藏”進風雨廊,亂停亂放的車輛都規整進立體停車場,路邊理發攤變成了便民理發屋……“我們社區是這一帶老舊小區改造的示范區,改造效果大家都看在眼裡,樂在心裡。”在26單元住了30多年的居民姜祥智豎起了大拇指。
改造后的白馬凼社區有寬闊的活動空間。人民網 胡虹攝
“現在下樓就有活動場所,樓道清潔再不用自己操心……33單元的老鄰居江成玉回來看了,直夸小區漂亮,准備和老伴搬回來養老啦。”居民張國芬哈哈大笑了起來。
住得舒心,吃得也放心。在江津區幾江街道西關社區“幸福食堂”內,明亮寬敞的餐廳、熱氣騰騰的白米飯、清爽可口的菜肴,溫馨的食堂處處體現著家的氛圍。
“這裡的飯菜既便宜又實惠,解決了我們就餐的大問題,暖心又暖胃。”自“幸福食堂”營業以來,彭阿姨和老伴兒就成了常客。為讓老人們吃得放心,食堂採取統一配菜、統一制作,每天兩頓熱乎飯提供一葷兩素一湯,一周七天菜譜不重樣。”西關社區黨委書記羅敏介紹,“幸福食堂”主要是為了解決社區部分高齡留守和孤寡獨居的老人每日吃飯的難題,為他們提供方便、快捷、可口的配餐、就餐服務。
近年來,重慶按照“一鎮街一中心、一村社一站點”規劃布局,全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市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20個,覆蓋率達到100%,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站2912個,覆蓋率達到100%,在“家門口養老”成為現實。
“十裡荷棠·山灣時光”風光。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改變不僅僅在城裡。一場夏雨過后,大足區五星社區的荷蓮綻放得格外美麗。經過前期打造,去年春節,特色民宿院落“十裡荷棠·山灣時光”正式營業。村民樊選英的家在一處高坡,站在院子裡就可以看到“十裡荷棠”的全貌。
眼看荷花盛開,游客紛至沓來,樊選英將在城裡開燒烤店的兒子叫了回來,商量之下,將自家農房改成了“荷花魚”農家樂。“假期和周末游客最多,收入不比城裡少,而且一家人都在一起。”樊選英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意。
成都工作,重慶買房,辦理公積金貸款不用再“兩地跑”。老家在重慶梁平的曾慶堂在成都工作多年,去年在重慶買了套新房,因成渝兩地公積金信息互認,他在申請公積金貸款時,隻提供了與重慶繳存職工一樣的申請資料,在重慶公積金辦理中心受理櫃台,十幾分鐘就辦理好了公積金貸款相關手續。而這,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向縱深推進。
2020年年底“川渝通辦”事項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川渝兩地已先后發布實施3批共311項“川渝通辦”事項,這些通辦事項涵蓋民政、稅務、交通、社保、就醫、住房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為兩地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務實的政務服務,進一步為兩地老百姓創造高品質生活。
高質量發展方興未艾,高品質生活迎面走來。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確今后5年的三項重大任務:奮力書寫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新篇章﹔奮力書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新篇章﹔奮力書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巴渝大地綠水青山將會更加秀美多姿,經濟發展將會更加健康向好,百姓生活將會更加幸福舒心。(蔣海濤 李波 陳驊 吳富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高質量發展譜新篇 高品質生活在身邊
- 時值盛夏,萬物繁茂,巴渝大地一片生機勃勃。 中午時分,長江北岸的重慶果園港碼頭一派繁忙,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貨物在此高效集散﹔果園港上游5公裡處,有一座郁郁蔥蔥的江心島——廣陽島,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如今全島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成為長江上游一顆耀眼的“生態明珠”。…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