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創新“五社聯動”機制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近年來,我市對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進行創新和發展,建立“五社聯動”機制(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
這是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社區為平台,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願者為輔助,以社會慈善資源為助推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已成為新時代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更是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舉措。
提升服務可及性
廣泛建立三級服務平台
2022年12月29日,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東正社區兩個社工室正廣泛征求居民需求,為街道、社區在歲末年初送溫暖提供依據。
作為重鋼老家屬區的東正社區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社區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就達35%。
為了讓居民的生活更有質感,社區在街道率先成立了“東正社工室”和“家群社工室”,一個聚焦魅力社區打造,一個服務“一老一小”等居民需求,目前已形成社區搭平台、專職社工組織活動、500余名志願者參與其中、20多個社會單位提供資源的“五社聯動”新格局。
走進東正社區,目光所及,居民樓都穿上了“新衣”。小區內道路平整、停車有序,休閑健身場地就設在家門口。
“過去,基礎設施老化、配套功能不全等問題困擾著居民。”專職社工李欣柔介紹,2022年3月,東正社區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從改造初期到完成,社工室全過程參與,配合社區將居民意見與施工單位對接。
社區環境好了,在社工和志願者的帶動、倡導下,居民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李欣柔說,大家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高空拋物、隨手亂丟垃圾的現象明顯少了﹔以前陽台上堆滿的雜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芬芳的花朵﹔不少一樓的住戶還將自己門前的小院壩進行了裝飾,他們說,要和如今整潔美麗的大環境“同步”。
據了解,以提升服務可及性為目標,在認真落實民政部加快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的工作部署基礎上,我市提出增設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村(社區)社會工作室,創新構建社會工作三級服務體系。市民政局與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政法委、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相關意見,對建設社會工作三級服務平台、推進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配備專兼職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等作出制度安排。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設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41個,覆蓋率100%﹔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916個,覆蓋率88.8%﹔村(社區)社會工作室6351個,覆蓋率56.6%。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搭建社會工作三級服務平台,全市累計開展個案服務3.3萬個,走訪38萬戶,組織社區活動1.3萬場次,服務群眾142萬人次,有效回應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滿足了群眾個性化、專業化、深層次服務需求。
搭平台引資源
推動社區慈善創新發展
匯聚身邊“微力量”,解決百姓“小急難”。我市廣泛支持建立社區慈善基金,設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搭建基層慈善平台,引導慈善資源進社區。同時,支持慈善組織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志願者、社區社會組織合作開展慈善活動,匯聚多方慈善資源幫助解決社區群眾急難愁盼,有效服務社區群眾。
江津區對社區慈善基金給予大力支持,由區慈善會協助,依托稻草援助中心設立社區慈善基金﹔區福彩公益金給予每個2萬—4萬元的資金支持,主要用於社區困難群眾的應急性幫助。
江津區民政局利用社會工作三級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由社工在入戶探訪、社區院壩會、電話訪問等日常服務中發現和征集群眾“微心願”,或由有需求的群眾通過“小程序”填寫,再由專業社工機構和社區共同設計個性化項目。
2022年,江津陽光社工和先鋒鎮保坪村社區基金會設計了“鄉童微心願——圓夢之旅”項目。一雙舒適的足球鞋、一個可愛的熊娃娃、一盒美味的蛋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願,讓25名兒童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
據了解,2021年以來,我市慈善組織積極實施開展幫扶類項目,累計投入慈善資金3.78億元,引導慈善資源進社區,推進了社區慈善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助推了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項目化多樣化
助力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我市堅持在項目運作中實施“五社聯動”,依托城鄉社區等各類社會服務平台,社會工作者協助村(社區)“兩委”通過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整合慈善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志願者等社會資源,採取微創投、微治理等形式,面向居民開展項目化的社區服務與活動。
重慶春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鐘祥升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巴南區惠民街道勝天村當“舒·鄉生活館”品牌項目駐村社工。剛到勝天村,她在走訪村民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自己所屬的村庄是勝天村,不清楚自己是勝天村人。
原來,勝天村是由四個村合並而成,轄區內有原永興場、新建明月山居、聯建房、農民新村等樓房小區,常住人口2000余人,呈現出本村人與外村人、外地人共同居住的混居模式。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文化傳承斷檔的情況,導致村民對於自己的家鄉文化了解不足、文化認同感、家鄉歸屬感薄弱。
要找回村庄的歷史,首先要進行鄉土文化挖掘。
勝天村有8名8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生於勝天村、老於勝天村,是老黨員、老干部、老工匠,是勝天村的“活歷史”。
在社工的邀請下,他們組成了勝天村“鄉土文化探索隊”,通過“勝天故事會”鄉村口述史小組的形式,對勝天村歷史沿革、地名地貌、產業發展、教育發展、舊聞故事、鄉風傳承6個方面進行梳理,通過口述整理、實地探訪以及文獻考証,經過多次補充、完善,最終形成了《咦·勝天村!》鄉土文化手冊。
文化歷史找回了,還要進一步傳播出去。
社工組織兒童開展“老故事·新傳承”家鄉文化探索活動﹔與阿姨們一起完成《山清水秀,和美勝天》蓮簫曲目編排和《錦繡勝天》家鄉視頻拍攝,把鄉土文化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我們在勝天村培養了一批歷史講述者、文化傳播者、鄉村故事的聆聽者,不知不覺中,他們對家鄉的認識和對故鄉的情感增強了,開始主動參與到各項集體事務中。”鐘祥升說,現在大家勁往一處使,正加快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有序推進村容街貌改造,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方位振興。
勝天村的繁榮並非個案,隨著各地培育壯大“五社”要素、推動“五社”協同發展,實現“五社”優勢互補,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正在形成。
記者了解到,為助力基層治理效能提升,我市已將實施“五社聯動”試點示范項目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縣黨委政府考核指標體系。
本報記者 張莎 實習生 王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