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出門排茶館 “圍爐煮茶”受熱捧

煮的是茶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表達年輕人對傳統茶文化的認同

2023年01月25日10:2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一月二十三日,沙坪壩區某茶館內,顧客們一邊圍爐煮茶,一邊談天說地,享受春節假期。見習記者 卞立成 攝/視覺重慶

一月二十三日,沙坪壩區某茶館內,顧客們一邊圍爐煮茶,一邊談天說地,享受春節假期。見習記者 卞立成 攝/視覺重慶

午餐過后,約上兩三個好友,就著冬日的暖陽,一張榆木矮圓桌,一盞紅泥小火爐,一壺陳皮老白茶,配上烤制的杮子、花生、板栗,與朋友一邊嘮嗑一邊品茶……這波下來,可謂是儀式感、氛圍感直接拉滿,是愛茶人眼中的絕配。

今年冬天,這種別樣的喝茶方式在包括重慶在內全國多個城市火爆出圈,引發了一場“圍爐煮茶”熱潮。頻頻上熱搜的“圍爐煮茶”到底有多火?在抖音上,“圍爐煮茶”話題播放量已超過43.9億次﹔在快手上,該話題播放量也達到了1.8億次……以前獨屬於愛茶人的小眾樂趣,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

記者採訪發現,春節期間,不僅全市餐飲、娛樂升溫明顯,“圍爐煮茶”的熱度也在持續上漲,成為這個時段的消費熱門。旺盛的消費需求背后,不僅是為了滿足“儀式感”,更多的是年輕人對傳統茶文化的認同。

消費方式新體驗

1月22日下午2點,渝北區紫荊路,一排排炭爐沿街擺開,人們圍爐而坐,擺上茶壺,煮上茶葉,旁邊還放著栗子、紅薯、花生等小食,煙火氣十足。

市民左君和三個朋友坐在一家咖啡店門前的爐桌旁,炭火冒著紅紅的花苗,架子上烤著的紅薯滋滋地響。他說,他已是這家咖啡店的常客了,從元旦到目前,差不多來了十一二次。

這家咖啡店經營者告訴記者,店裡20多張桌子,幾乎天天滿堂,“從每天下午2點到凌晨,‘圍爐’的消費者從未斷過。甚至在晚上8點到9點的高峰時段,還要排隊。”

距離咖啡店20多米遠的地方有家酒吧,最近也推出了“圍爐煮茶”,生意特別好。

這些天,記者走訪中看到,重慶的不少茶館都推出了“圍爐煮茶”的套餐,生意火爆。普通消費一般150—200元,消費高的能到400元。

“以前有聽說過,但從來沒有像這樣來嘗試過。”家住沙坪壩的小林告訴記者,習慣了快節奏的她,以前和茶最大的交集就是一杯熱水泡撮茶,渴了就端來喝一杯。像這樣“圍坐在火爐邊,烤火喝茶還聊天”的慢節奏生活,對她來說,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

在小林看來,比起以前的喝法,圍爐煮茶明顯更有意思,喝茶的氛圍也更濃厚,是個呼朋引伴的好去處。“圍爐煮茶比較有格調,很多人都去拍照打卡,甚至還有專門穿漢服的!”

對於年輕消費者來說,圍爐煮茶煮的不只是茶,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圍爐煮茶的本質是場景的創新,在強化氛圍感的基礎上附加社交屬性,既吸引了年輕群體的好奇心理,又滿足其社交需求。

記者還發現,除了線下門店打卡外,不少消費者選擇自行購買器具,在家中體驗圍爐煮茶的魅力。線上和“圍爐煮茶”相關的商品銷量也一路飆升。2023年貨節期間,記者在“什麼值得買”App查詢了解到,“圍爐煮茶”相關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高達4288.8%。在某購物網站上,有2萬多件和圍爐煮茶相關的商品,從鐵架、烤網到木炭、茶壺,方便消費者打包帶走。

1月23日下午,露營“發燒友”李賓正和幾個朋友在南山“圍爐煮茶”。他告訴記者:“我身邊三四十個露營好愛者,幾乎每人都買了一套圍爐煮茶的爐具。”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圍爐煮茶”全國熱度激增。一向緊跟時尚的重慶人,也很快迷上了“圍爐煮茶”。商家自然搶抓機遇,營業額持續升溫。淘寶、京東等平台上,茶壺、茶爐、烤網、圓桌等都成了熱銷產品。更有甚者,把目光瞄向了茶葉的上游產業,一大波涉及茶葉生產、家具設計、茶藝培訓等相關服務火熱出爐,一種全新的茶飲消費方式似乎正在年輕群體中醞釀。

假日裡一爐難求

“圍爐煮茶”持續火熱。截至1月23日,“圍爐煮茶”相關話題在小紅書上的瀏覽量高達1157.6萬次。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從2022年11月至今,“圍爐煮茶”關鍵詞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11.7倍,成都、上海、廣州、重慶、長沙、深圳、廈門等地線上銷量最熱。“圍爐煮茶”爆紅,不僅帶火了茶館,更讓不少餐飲同行看到了商機。記者注意到,圍爐煮茶的套餐甚至出現在了火鍋店、咖啡廳、甜品店等商家的菜單上,價格在60—150元不等。

盡管選擇較多,但周末來飲茶的顧客依舊是一爐難求。

“平時人倒不多,但節假日天氣稍微好點,那人就多了,尤其是下午2點到4點這個時間段,完全沒得位子!”小北壩壩茶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下午2點開始往往就是圍爐煮茶的黃金時間,如果沒有預約就過來,極有可能餐位已滿。

記者在大眾點評上看到,該店推出“3—4人圍爐煮茶入冬套餐”,團購價格108元,套餐內容包含茶水、時令水果、紅薯、橘子、年糕、花生、紅棗等傳統烤物,近半年銷售680單。

茶飲服務和一般的餐飲工作有明顯的不同,相關工作人員稱,“要是顧客來吃飯,往往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就能解決‘戰斗’,但要是喝茶就不一定了,沒兩三小時下不來,排隊等都是要按小時來計算,還不一定會有結果。”

火爆的生意讓不少商家對圍爐煮茶的用餐時間作了一定限制,通常為2—3個小時,若超出規定時間會收取額外費用。1月24日,記者趁著假期,以消費者身份聯系了多家茶館、咖啡廳,得到的結果仍然是“一爐難求矣”。

爐中焰火能否持續

突如其來的關注度和明顯不足的供應量,導致大量消費者難以在第一時間體驗到“圍爐煮茶”的魅力。過度期待與現實服務的差距,引發一些消費者的不滿。

記者調查發現,在美團等平台上,“唱反調”的聲音已悄然而至。不少消費者表示,服務態度不佳、茶點量少、味道差、上菜慢、環境不好等問題,讓他們的探店體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些呼聲讓不少新人望而卻步。

對此,一些老茶友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很早就在做‘圍爐煮茶’了,來的主要是老顧客,人沒那麼多。”念香念茶的王老板稱。他認為,“唱反調”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圍爐煮茶的消費潮來得太猛,加之新老顧客對服務的要求也存在明顯差異,讓習慣了“慢生活”的同行難以適應。所以,茶館未來的經營方式還需進一步完善。

在已有十多年“茶齡”的彭先生看來,圍爐煮茶的爆火,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年輕群體對傳統茶文化的認同,而現在存在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是茶文化和年輕消費者之間的相互磨合。

“年輕人喜歡圍爐煮茶,一來是因為茶文化是我們的傳統,現在大家文化自信了,肯定喜歡喝茶了﹔二來也是對快餐文化的疲勞,喝奶茶冷飲之類的,喝久了還是會膩的嘛!”彭先生稱。

記者注意到,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發展送上了“助推器”。

俗話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圍爐煮茶”作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興起或許並不是年輕人曇花一現的興趣,而是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崛起的又一個標志。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