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轉電動!重慶摩托車產業駛向新賽道
2022年電動摩托車產量71萬輛,2024年產銷量近300萬輛

前不久,綠源重慶基地一期項目在大足高新區正式投產,項目預計年產電動摩托車200萬輛,產值超過40億元。
投建該基地的綠源集團是我國電動車行業排名前五的企業,該項目將助力大足高新區打造全國智能電動車三大制造生產基地之一。
大足區商務委主任李榮燕介紹,目前,大足高新區累計引進智聯電動車生產企業17家,零部件企業106家,預計到2027年年產智聯電動車400萬輛。
“大足在電動車領域‘大步流星’,是重慶摩托車行業加速‘觸電’的縮影。”重慶摩托車商會副會長趙瑞強表示,2022年,重慶電動摩托車產量71萬輛,而2024年,重慶電摩產銷量近300萬輛。
以燃油摩托車為主的重慶,為何突然在電動摩托車上發力?
摩托車“電動化”已成業界共識
重慶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通控股)的摩托車專攻海外市場。去年,該公司出口摩托車超過30萬輛,今年准備首次向國外推出電動摩托車。
“現在全球對電摩產品需求很大,所以我們在2024年專門設計研發了電摩產品。”潤通控股綜合管理經理張楠表示,隨著全球對環保的日益重視,電摩這一兼具低碳和便捷特性的產品,逐漸成為全球消費者短途出行的優選。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熱銷海外,出口值首破400億元大關。摩托車“電動化”,已在行業內形成共識。
在2024中國摩托車重慶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企業負責人表示,從技術和市場兩個角度看,電摩都在向好發展。在技術層面,受益於汽車向“電”轉型,動力電池技術突飛猛進,直接提升了電摩技術的進步,電池成本直線下降。在市場層面,全球電摩出貨量近年來穩步上升,特別是在東南亞,不少國家出台了推廣電摩的政策。例如,印尼從2023年起為年滿17歲的公民提供購買電摩的補貼﹔泰國計劃在2026年前將電摩在網約車中的比例提升至10%。
中國摩托車商會會長、宗申集團董事局主席左宗申呼吁,電動化、智能化正成為摩托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企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推出更多符合行業趨勢、市場需求的產品。
全國電動車前三強均在重慶落子
大勢所趨下,重慶這座摩托車生產制造大市,緊跟風口,加速“觸電”。引鳳落巢,就是應對策略之一。
雅迪是電動車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為了引入這個“香餑餑”,永川區主動出擊,前往江蘇無錫雅迪總部拜訪,最終談成合作。
2021年最后一天,雅迪集團重慶永川電動車生產基地建成投產,該區也實現了在電動車領域零的突破,並迅速集聚了超過200家電動車上下游企業。
愛瑪和台鈴緊隨其后,分別與銅梁和大足達成投資協議,全國電動車前三強企業均在重慶落戶並實現生產。
“2024年,這三家國內電動車頭部企業在渝實現電動車總產量近300萬輛,實現產值超過70億元。”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家企業的項目產能全部釋放后,年產電動車數量還能再增加不少。
如今,重慶已擁有8家電動車生產企業,絕大部分布局在渝西片區。以大足區為例,除了台鈴和綠源兩大巨頭,金箭、鑽豹兩家國內銷量前10的企業也在大足投建了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重慶本土摩托車企業也在加快電動化布局。例如,隆鑫推出的高端品牌“茵未”,續航超100公裡並支持智能互聯﹔宗申與比亞迪合作研發動力電池,其山區適配型電摩續航突破150公裡。
截至目前,重慶電動車產業本地配套率超過60%,電機、電控等重要零部件實現了就近配套。
打造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
重慶摩托車產業加速“觸電”,不僅立足當下,更放眼未來。
今年1月,在智聯電動車產業全球發展簽約儀式暨工作會議上,市經信委與雅迪、愛瑪、台鈴等多家電動車龍頭企業及研發機構簽訂《智聯電動車產業全球發展體系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將共同創新構建中國智聯電動車標准體系,推動重慶提速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各方將圍繞產業集群、配套鏈條、智能水平、海外出口、多方協作五個方面發力。
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市正在制定《重慶市智聯電動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將對該產業發展予以“目標化、清單化、項目化”,並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加速建設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
業內人士也看好重慶摩托車產業“觸電”。
“重慶可以發力電摩領域的細分賽道,比如電動越野摩托。”業內有關人士表示。
例如,位於大渡口區的虯龍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輕量化電動越野車,銷量超10萬輛,產品覆蓋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再如,位於江津區的昌明摩托車,研發了自動越野摩托車F7,一上市便受到市場熱捧,在國外市場也特別受歡迎。(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