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专题关注

在山高坡陡处守护生命

2021年11月16日15:30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11月16日电 “如果晚半个小时撤离,这两栋房子里的村民就被埋了!”回忆起今年8月29日的那次惊险滑坡预警,驻守重庆市城口县的地质队员袁邦兴依然历历在目。

  像袁邦兴这样驻守在基层的防灾地质队员,重庆市共有470人。每年汛期,他们穿梭在重庆大山的1.4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之间,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筑起地灾防治安全网,每年避免数百名村民伤亡,仅今年就已成功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23起、安全撤离群众10828人,避免群众伤亡637人、经济损失8090万元。

  这470名驻守地质队员,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扎根野外。他们在泥石流、滑坡频发的危险环境中,用汗水、担当,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山高坡陡处守护生命

  重庆以“山城”“江城”闻名,尤其是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大山大水、山高坡陡,是全国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省市之一,已查明地灾隐患点达1.4万多处。

  重庆市城口县位于陕渝交界的大巴山脉连绵群山之中,今年汛期连降大雨。8月29日16时40分许,袁邦兴在冒雨巡查治平乡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时发现,该坡前缘有变形迹象。

  “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袁邦兴立即会同治平乡干部,组织风险区40名村民紧急撤离。约30分钟后,山体发生局部滑塌,推倒了2栋农房。为确保万无一失,17时40分许,袁邦兴和治平乡的干部又组织周边41户100名村民撤离。18时许,山体再次发生局部滑塌,损毁1栋农房。

  提前预警,是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在不少偏远地区,因缺少专业地质技术人员,影响地灾预警研判和处置。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少荣介绍,为弥补基层地质专业力量薄弱问题,2015年起,重庆市大规模选派地勘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基层,主要负责地质灾害调查、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与基层群测群防员、乡镇片区负责人和当地地质干部共同组成“四重”地灾防治网格员。

  每年3、4月,这些驻守地质队员陆续到岗。汛期到来前,470名队员和其他1.4万多名地灾网格员保证在岗、在位、在状态,紧盯地灾隐患点。

  今年36岁的重庆208地质队队员李元春,已在巫溪县驻守了6年,负责20多个地灾隐患点的监测管理。这些年来处置了多少起地灾突发应急事件,李元春数不过来,“今年处置的就有近200起。”

  长期驻守、丰富的经验让他对地灾的研判十分敏锐。今年8月30日6时许,巫溪县徐家镇高洪村的村民发现,自家房后的河沟突然没有水流了,遂将情况报告徐家镇镇政府。李元春此时正在另一个乡镇巡查,赶不回来,得知情况后立马通过电话向村民了解细节,“我对那个地方的地质情况很了解,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随后,李元春打电话给徐家镇的干部,指导镇干部大致划定危险区域,撤离村民56户134人。9时50分许,该处沟谷发生泥石流,4栋房屋、6间猪圈舍和1间冻库被埋。因提前撤离村民,未造成人员伤亡。

  冲在最前 撤在最后

  重庆市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600处。作为重庆最早的一批派驻地质队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职工王琦驻守奉节县已经8年,可谓“身经百险”。

  他告诉记者,一次去巡查一个地灾隐患点,眼看着山体一点点裂开,发出咔咔的声音,就像地震来了一样。“当时滑坡下方还有人,我也没想那么多,赶紧跑下去让他们撤离,没多久就滑坡了。事后想起,还是有些后怕。”

  面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滑坡,这些驻守地质队员常常第一时间冲进风险区、最后一个撤出风险区,与地质灾害赛跑。

  白马镇渔光村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乌江旁的一座高山上,近段时间村子里机器轰鸣,正在浇筑混凝土进行滑坡治理。村子里一段公路因去年的滑坡垮下去十余米,形成了断崖,下方被砸毁的农房清晰可见。

  去年8月,当地下了大暴雨,7日,渔光村村干部发现村公路发生变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驻守武隆区的地质队员罗晓林等赶来查看后预判,如再持续下雨,就要发生滑坡。8日,他们组织撤离了部分村民,过了几天,滑坡没有发生,有的村民不理解,“我的房子好好的,撤什么?”

  那几天,罗晓林和队员通宵达旦驻守在村子里,排查巡查、给村民做工作。12日晚,终于撤离了风险区97位村民。13日早上6点,出现了小范围垮塌,他们进入风险区进行最后一次巡查。“7点,滑坡就发生了,8栋农房被埋!”罗晓林说。

  罗晓林经历过的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他刚从事地质工作时。他驱车到一处地灾隐患点,刚到就发现隐患点下方落石块,赶紧撤退,10分钟后就发生了垮塌。“地质灾害发生有个过程,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要做的就是凭借专业知识,快速准确捕捉地灾迹象并作出预警,在地灾发生前撤离群众。用好这个时间段,风险就是可控的。”

  面对众多的地灾隐患点,单靠传统的“人海战术”难以有效识别风险。近年来重庆市开展智能技防工程建设,在已查明的地灾隐患点上安装各类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53092台,争取第一时间预警,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

  在武隆区白马镇夏分滑坡隐患点,罗晓林指着几个类似于太阳能路灯的设备对记者说:“这些设备能灵敏感知地质变化,一旦出现地质变形、开裂等情况,就会将警告信息发至重庆市地质灾害调度指挥系统和我们的手机上,和我们人工巡查形成了有效补充。”今年,通过智能技防工程,重庆市成功预警地灾险情6起。

  你帮了他们 他们就记着你

  汛期前陆续到岗,汛期后安全形势好转才能返回单位,这些驻守地质队员每年要在野外工作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李元春的单位和家都在重庆主城区,前往巫溪县,开车单程需要5个小时左右。长期在外工作,他对家人十分歉疚。“单位有近百名同事是驻守队员,多是二三十岁的技术骨干,平时很难照顾家里。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我在外面,没能赶回去。”李元春说。

  “孩子两岁多,家里全靠老婆,每次回家都要被老婆数落。”驻守武隆区的地质队员何洋尴尬地笑着说,驻守5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心里很过意不去。但一提到自己负责的地灾隐患点,何洋又侃侃而谈。

  “这些驻守队员非常敬业,舍小家、为大家。尤其在汛期,他们常常是5+2、白加黑地奔波于地灾隐患点,是基层防灾减灾的得力帮手。”武陵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陈江涛说。

  除了地灾防治预警,一些驻守地质队员还要为村民新建农房选择安全地点。“很多大山里的村民,打工好多年,就想修栋好房子。一次地灾就可能让他们的房子毁于一旦。”李元春说,“经历这么多应急抢险,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减少村民的伤亡和损失,我心里很自豪!”

  每次去巡查地灾隐患点,王琦总会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款待。“山里的群众很朴实,你帮了他们,他们就记着你,”王琦说,让百姓居有所安,是地质人的责任。(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稿)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