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图

渝中半岛“8D魔幻”背后的无障碍城市建设

2021年12月27日08:01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渝中区对社区环境进行了整治。图为日前拍摄的整治后的两路口街道兜子背边坡。 通讯员 潘洪林 摄

  中山二路社区居民正在打卡乘坐“阳光电梯”。记者 崔力 摄

  渝中区华福巷,人行步道上增设口袋公园、增加座椅等配置方便市民出行。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指路除了说左右,还得言上下;一楼出去是街道,八楼出去也是街道;路是往天上走的……有网友称重庆为“8D魔幻城市”。

  然而,魔幻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居民出行不便等难题,特别是在两江环抱的渝中半岛,更显突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渝中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老旧小区改造、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加装老旧楼栋电梯同时,通过在公共区域加装电梯、构建“十分钟生活圈”等方式,缓解群众“爬坡上坎、双腿打颤”的出行窘境,推进“8D魔幻”背后的无障碍城市建设。

  一台公用“爬坡”电梯背后的群众需求

  “买个菜,得爬步道到崖壁上头的观音岩主街去,大概有9层楼高。”80多岁的杨付德家住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老了,出个门都难!”

  这是个典型的老旧社区,20余栋单体楼位于崖壁之下。11月24日,该社区沿崖壁而建的“阳光电梯”投用,2000余户居民上行到主街再不用爬坡上坎了。

  这是渝中区首部由政府出资,为方便老旧小区居民出行而建的公用电梯。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半山半岛,很多居民楼都依山而建,居住其间的人们总有爬不完的坡坡坎坎,像中山二路社区这样的地形随处可见。

  虽然渝中区暂未统计出相关的具体数据,但重庆日报记者在连日走访中,已可窥见一斑——

  上清寺街道桂花园社区,单轨列车穿楼网红打卡点背后,是一片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从李子坝站一直延升至鹅岭二厂以上,落差近200米。社区书记韩玲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辖区幅员面积0.25平方公里,需要爬坡的地方就多达30余处。

  “在重庆,除了费腿,其他真没啥毛病。”外地游客李先生从华一坡爬了一路后感慨。华一坡距离解放碑不足2公里,青葱的树木掩映下,布满青苔的石阶沿着坡坎拐来拐去,串联起30余栋老旧居民楼。李先生说:“的确累,但颇具老重庆风情。”

  在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一条长达200多米的梯坎与山城步道连通,最陡的地方坡度接近45°,沿线住着300余户居民。居民去买菜,这些石梯是必经之路。

  交通出行是绕不开的民生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渝中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网上问政等方式,积极寻求破解群众“出行累”之道。

  资金、后期管护……大规模加装公用电梯面临系列难题

  要解决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出门爬坡累”这一难题,像中山二路社区这样修建“阳光电梯”,似乎是最直接的方法。

  可“阳光电梯”模式,能否顺利复制?

  中山二路社区书记程燕说,“阳光电梯”从居民提议到正式投用,花了两年多时间,共花费90余万元。

  “资金是第一道坎。”程燕说,在社区坡坎崖等区域加装公用电梯,目前尚没有具体牵头单位,区里也暂未出台统一的实施办法。

  重庆伊士顿电梯公司也曾将目光投向公用电梯这片蓝海,可一直没能推进。公司加装部经理阳洋坦言:“谁来出钱?该出多少?很难界定。”

  其次,即使资金有了保障,电梯如何安装,地形是否允许,也是问题。

  在渝中区,不少居民楼栋建于缓坡之上。比如位于人和街小学旁的张家花园片区,200多米长的步道从人和街主干道一直向上延伸到山城步道,沿途散布着10余栋老旧居民楼。

  “我今年83岁了,米啊、油啊之类的重东西,只能等周末娃儿来买了。”家住步道中段的王婆婆说,“肯定是想要电梯的,但我们也晓得,这缓坡地形,还七拐八拐的,难!”

  再者,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安装后如何管理?

  “乘坐‘阳光电梯’需要刷卡,每次3角。”程燕说,3角钱只是象征性收费,可用于电梯后期管护,也能让群众更有保护电梯的意识,“我们依托‘党建+物业’,成立了自己的物业公司,安排专人管护‘阳光电梯’,以保证其能长期发挥作用。”

  可否将公共区域的电梯安装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

  “共享电梯模式?我们暂时没有考虑!”渝中区住建委提升科负责人王净怡分析了个中原由:一是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后期管护存在漏洞;三是共享电梯收益周期太长,“其他城市也曾推出过共享电梯,但大多烂尾。”

  或可探索“公私联合”模式

  “应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线性思维。”有专家表示,除了依赖于政府买单建设公共设施,还可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合力,加大商场、写字楼等商业电梯的开放程度,使商业电梯尽可能多地发挥公用电梯的作用。

  “我们也正在探索类似的‘公私联合’加装模式。”王净怡称,原则上是准备将公用和楼栋私用电梯相结合,即让老旧楼栋加装的电梯对外,让其承担一部分公用电梯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构建“十分钟生活圈”,另辟蹊径缓解爬坡难

  如果硬件设施暂时无法解决,可否从软件提升上下功夫,将更多便民服务搬进社区?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购置、置换、租赁、征收以及充分利用低效空间等方式,打造一批社区菜市场、养老站、托幼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便民场所,补充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王净怡介绍,渝中区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很重要一项工作就是构建“十分钟生活圈”。目前,渝中区各社区已基本实现“十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受地形地貌影响,爬坡上坎也是重庆老城区的特色。要实现‘爬坡不费劲,生活更便捷’,必须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推进。”渝中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华秋认为。

  譬如,去年以来,渝中区已累计开通四条小巷公交,打通次支道路的交通瓶颈,串联起社区、医院、学校、菜市场、轨道、公交枢纽站等,方便市民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同时,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区住建委还对社区设施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例如在老旧小区坡道增设扶手栏杆、进行无障碍坡道改造、设置口袋公园、增加座椅等休憩设施,让居民“爬累了,能有地方喘口气”。结合无障碍文明城区建设,区里还为各街道配置了履带式爬楼轮椅,方便残障人士、老人出行。

  相关新闻>>>

  107部电梯装进老旧住宅

  3000余户渝中居民告别“爬楼难”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老旧住宅加装办获悉,自2017年在全市率先启动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以来,渝中区已累计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107部,让3536户居民告别“爬楼难”。

  作为老城区,渝中区老旧住宅楼宇较多,且基本上没有电梯,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为此,渝中区出台了《渝中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渝中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资金保障方案》,规定凡辖区未纳入征收范围、7层及以上未设电梯的住宅,在满足可行性、安全性的前提下,经本楼栋2/3以上的居民同意后均可申请加装电梯。电梯加装完工后,渝中区政府将对工程总费用的50%予以补贴。

  截至目前,渝中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共申报立项249个。而在电梯的后续保养维护上,渝中区在69个社区率先探索了“党建+物业”的管理模式,破解老旧楼栋电梯加装后“没人管、没钱管”的难题,保障加装的电梯发挥长效作用。(记者 周立 左黎韵)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