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225场新闻发布活动,1100余人次党员干部当面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发言人来了”成重庆政策解读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郭晓静 张莎
2021年12月31日08:00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从身边小事到国家政策,有啥子不懂的,发言人都能现场作答,这样的发布活动接地气、近生活、不枯燥。”在12月2日举办的“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长寿区发布活动中,市民周远新这样说。

  “领导干部成了企业咨询顾问,讲得很专业,都是我们关心的事,这几年机关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越来越少,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也更足了。”在“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生态环保政策进工业园区专场发布活动中,企业代表邓巧玲很是感慨。

  为了更好地为民众解读政策,两年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创新推出225场“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让相关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变身“发言人”,走进城乡社区、产业园区、大学校区,现场答疑释惑,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该活动也成为我市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活动之一。

  坚持“三开放”实现“四个不设限”

  “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每场设置3个环节,即自我介绍、主题分享、回答提问,其中回答提问环节是重中之重,其目的就在于真诚面对群众,用心用情沟通交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市政府新闻办介绍,活动始终坚持开放场地、开放观众、开放提问的“三开放”原则。

  发布活动倾向户外较为开放的公园、院坝、广场、园区等场所,既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能拉近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

  在开放观众方面,除了应邀参加发布活动的当地居民,在户外举办活动时,路过、围观的市民都可以举手提问。

  开放提问则实现“四个不设限”:对提问内容不设限、对提问人不设限、对问答互动不设限、对提问数量不设限。

  在一问一答中,许多信息壁垒被打破——“小区对面施工吵得人睡不着,谁来管?”“总觉得家里的水电气表不准,跑得很快,怎么办?”“小区有分类垃圾桶,可还有居民不分类投放,怎么办?”“听说小区附近要建手机信号基站,会不会有辐射,对居民身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垃圾分类、噪音扰民、电磁辐射……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发言人”一个个耐心细致地解答,把群众的“问号拉直,句号画圆”。

  据统计,在225场“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中,“发言人”们累计与2.3万余名城乡社区群众、企业负责人、大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回答、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2000余个。

  倒逼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提升

  据统计,活动中新闻发言人和业务骨干参与共1100余人次。各级领导干部走进人民群众,倾听群众诉求,接受群众问询。

  “老百姓在‘问’中监督,倒逼我们进步。”市市场监管局机电处副处长杨云在11月密集参与了渝中、石柱、丰都、涪陵4场发布活动,也是他在市场监管部门从业24年以来第一次有这样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

  4场发布活动下来,杨云发现老百姓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很感兴趣,但困惑不少。他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向局里反馈,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推出调研报告和规范管理地方标准,强化电梯加装监管。

  25岁的市生态环境局科技标准处科员李连欣今年8月才入职,1个多月后,她就参与了4场发布活动。李连欣告诉记者,当“发言人”对她来说锻炼最大的是不仅要有话说,还要有话好好说、有话说得好,“群众视角”是必不可少的“内功”。

  李连欣所在的处室负责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拟定生态环境地方标准并监督实施,“看似高高在上,其实与老百姓紧密相关,我现在对工作充满热情,更多了一份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的责任。”

  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徐祖国表示,我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常态化、社群化、场景化,开展“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是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适应场景化需求、转换话语表达方式的重要举措。“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能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级部门的领导干部走出机关门和“舒适区”,走进百姓家,也利于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同时,还能倒逼职能部门少讲“不好办”,多讲“怎么办”,少谈“研究看”,多说“马上办”,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最近,璧山区丁家街道正在对辖区600多盏路灯进行普查,已修复45盏损坏路灯。丁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魏代全告诉记者,这次路灯“大体检”源于上个月“发言人来了”璧山发布活动中的一次群众投诉。

  在11月18日的“发言人来了”璧山区发布活动上,有群众向“发言人”提出惠民路上的3盏路灯几天没亮了。魏代全当场就记下了群众反映的情况。第二天相关部门就到现场勘查,借高空作业车对路灯进行维修,第三天进行电话反馈,给了群众一个满意答复。

  针对一些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市建立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跟踪督查机制,凡现场无法回答、无法解决的,由市政府新闻办、各区县新闻办牵头协调市级部门、区县政府解决到位,让主动办实事成常态。

  明年,我市还将把“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与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争取纳入全市民生实事工作统筹保障,将发布活动打造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品牌活动。

  目前,“发言人来了”发布活动已成为重庆市政策解读的金字招牌,不仅有重庆市政府新闻办牵头开展,各区县、各部门也开始借用“发言人来了”品牌组织发布活动。

  据了解,市级、区县发布活动每场直播收看量分别超300万人次和100万人次。其中部分片段还被制作成网络“爆款”,社区民警制作的《户籍在外地,身份证快到期了,该如何办理?》抖音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772万,点赞量7.5万;大足教委主任印国建发布的双减政策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点赞量100万。

(责编:盖纯、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怎么建?“施工图”来了
  人民网重庆12月3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怎么建?12月30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消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四川两省市党委、政府共同制定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联合实施方案》),是一份详细的“施工图”。 据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联合实施方案》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细化为10个方面47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责任分工。…
2022春运1月17日启幕 重庆客运量预计近4000万
  人民网重庆12月30日电 (陈琦、刘敏)2022年春运将于1月17日拉开序幕,2月25日结束,历时40天。 30日,2022重庆市春运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消息,经研判,2022年春运重庆全市铁公水空客运量将达3931万人次,较2021年上升7.8%。…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人民网重庆12月30日电 (胡虹)29日,2021年度重庆市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成果发布会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行。会上发布了《2021年度重庆市区县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下称《区县报告》)《2021年度重庆市行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下称《行业报告》)《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指数》),以及《2021年度重庆市渝北区企业创新能力十强榜单》4项智库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