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重光小学:“物象课程”联结万物

2022年01月18日13:25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为什么要和妈妈做这把芭蕉扇呢?”“因为这是西游记神话里面铁扇公主用的,这把扇可不得了,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都奈何不得……”临近期末,在两江新区重光小学,一年级二班的赵锐杰大方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她拿出一把漂亮精致的芭蕉扇,绿色的扇叶镶着金丝边,上面还绣有一朵美丽的荷花。说起芭蕉扇背后的故事一时滔滔不绝,她竟然忘记自己还有其他闯关任务。

期末综合素质测试“草木之华四季游”

  走进生活馆、走进书吧、走进教室,在学校开展的期末综合素质测试中,很多同学和赵锐杰一样,凭借自己的学习成果,闯过一波又一波的“闯关游戏”。

  与以往单纯的综合素质测试不同,这次测试将本学期“草木之华”物象课程进行结合,分为“春趣”“夏耕”“秋收”“冬藏”的四季情景创设,围绕任务情景,将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跨学科融合,并以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检验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重光小学立足于‘儿童社会化学习’,开设了以研究故乡风物为主题的物象课程,打开校园、打开课堂,让儿童与万物联结,与世界联结,让儿童在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重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斌说,学校新建两年来,现有一二年级共17个班,每班各选择一种物象,当前一二年级研究自然,将在三四年级研究城市,五六年级研究人文。

  闯关游戏后的课程逻辑

  “物象课程让‘闯关游戏’更有价值,课程成果也得到延伸和展示。”李斌说,期末测试不单是减负,更在于让学生乐学爱学,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总结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素质的方向。

  一年级六班张心妍在闯关“植物秘密我想说”环节,介绍了班级物象课程的学习成果:“我认识了柚子、柠檬、柑橘,它们都属于芸香科,我还知道柑橘有止咳嗽化痰、美容养颜的作用……”才一年级居然知道这么多,这得益于她所在班级将柑橘进行长达一学期的探究。

  “通常,师生研究一个物象,会提出它的定义、形式、功能、观点、联结等九大系列问题,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经历物、器、道的完整认知过程。”课程部主任袁晕虹解释到。

  “物象课程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实现更多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体验。”吴冬梅老师在组织学生物象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孩子的进步。

  综合测试的最后一天,开展了创意集市的售卖活动,孩子们纷纷将物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拿来售卖,二年级五班学生金佳妤也不例外,她精心制作的创意奶茶大受欢迎。

孩子们将自己的课程作品进行售卖

  原来,班级探究物象是“茶”,金佳妤参加了其中一个挑战性任务,和父母一起调查市场上的“创意茶”,了解它的包装、分类、价格和工艺等。在品尝完各种“创意茶”后,金佳妤萌生了自己制作的想法,在父母的协助下,她尝试将自己喜欢的抹茶和雪花酥配制在一起,又尝试加入草莓、冰淇淋混合在一起的奶茶,几经周折,试验终于成功,她也如愿以偿将“新产品”送到学校创意集市上售卖。

  “孩子们有那么多惊艳的表现,与一年来物象课程的开展紧密相关,每次带着问题和学生探究,和学生之间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孩子们也更亲近我,喜欢我了。”刘杨老师说。

  在探究式学习中爱上思考

  “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鼠?”“这是一只会功夫的老鼠,把猫收为自己的徒弟”“这是一只懂电脑的老鼠,他拔掉了插头,让猫消失”……这是去年12月在两江新区举行的小学优质课大赛上,重光小学金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写话》一课,课堂上二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征服了评委,这堂课荣获2021年两江新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物象课程的日常探究

  “这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法,而是重光小学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状态,高阶思维的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培养。”来自重庆市教科院语文学科专家给予中肯的评价。

  重光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李斌认为,这是学校坚持课程改革的结果。

  以物象课程为例,儿童通过对“物”进行“物、器、道”的探索(即事物的自然属性、社会功用、与人和社会关系),通过“跨时空、跨情景、跨文化”的思维打开,帮助儿童建构起认知世界的模型,并用这样的认知模型(思维方式)去了解更多世界。

制作重庆本土美食

  学校先后开发的“黄桷树课程”、“光小面课程”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象”为载体,延展儿童学习的场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黄桷树课程第一阶段,带领儿童们调动五感观察黄桷树,探究黄桷树的名字及生长习性、生长环境。第二阶段,走进社区引领孩子们在走访、追问、思辨中探究黄桷树的功用,寻找城市的黄桷树印记。第三阶段,将物象与人文进行联结,让儿童了解、走进黄桷树的精神意象,明白黄桷树成为了重庆市文化象征的原因。

  通过对一种植物、一座城市、一种人文现象的研究,也就是从物到器到道的研究历程,延展儿童学习的场域,打开儿童的认知世界,儿童的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得到跃迁。

  “知识的迁移往往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才更容易完成,结果并不重要,而是让孩子们找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模型、思维方法。”特级教师杨冬梅老师在参与物象课程开发过程中深有感悟。

  “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不是想方设法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学生装知识的‘筐’,帮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认知模型。”李斌说,万物皆有趣,世界即课堂。一事一物都有着自己运行的逻辑,窥一物而知万家。

  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发展自己

  画中明亮的灯光下,父亲高高举起家中的幼子,幼子和母亲的脸上满是笑容……画家丰子恺留下的一行小字——“日本投降后三日,使其具有无比珍贵的文物价值。”开学典礼上,二年级学生余逸朗将抗战文物娓娓道来,自信流畅的表达赢得与会师生交口称赞。

  这得益于暑假期间,他在父母陪伴下参加了“小小文物守护人”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走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学习红色历史,参与演讲,磨砺了自信表达的能力。

  家校联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学校邀请不同身份的家长担任“兼职”,涉及植物、戏剧、人文等众多领域专家,还引入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业教师成立棒球、足球、羽毛球、围棋等24个兴趣社团,为孩子们拓展不一样的眼界。

  二年级一班是桂花班。在去年中秋节期间,班级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广告海报”向全校师生发出邀请,宣传桂花月饼、汤圆、小面等创意食品,邀请全校师生品尝,还排演了与桂花相关的戏剧、舞蹈、诗词朗诵等。

  在这一过程中,美术老师带领儿童们动手做海报,语文老师教儿童写文案宣传,数学老师教儿童们算账结算,成为小“会计”,融合各学科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孩子们参与了嘉宾邀请,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桂花商品的原料采集也是自己动手,还要自己查阅学习如何制作桂花商品。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去社区商业街观摩糕点店如何运作,学习如何卖商品。让学生体验了一件商品从制作到销售全过程。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家校社合力,才能更好变革儿童学习方式,引导儿童走进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李斌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宏 通讯员 成威)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