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会客厅》之“共筑未来之城·打造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系列人物专访
张玉林:大交通托起腾飞梦 全力打造物流城高品质生活宜行地

人民网重庆2月26日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到, 重庆要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勾勒出未来15年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蓝图。
而沙坪坝区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前沿“阵地”,其交通建设拥有怎样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机遇?都有哪些前瞻性规划?近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林做客由人民网重庆频道主办的《成渝会客厅》栏目,剖析未来沙坪坝区如何跑出交通“加速度”。
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林做客《成渝会客厅》栏目。曾英豪摄
建设蓝图绘就
沙坪坝区交通发展提速
“十四五”是重庆交通强市建设极为关键的五年,是决定性、决战性的五年。“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沙坪坝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共同推进重大规划、重点项目、重要政策。”张玉林表示。
沙坪坝区将从构建多向联通大通道建设国际枢纽城市门户枢纽、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建设主城都市区现代化畅通城市、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宜行城市、融入绿色智慧交通技术建设智能化宜居城市四个方面,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下的物流城高品质生活宜行地。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供图
回龙坝立交。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供图
去年10月,《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勾勒出未来15年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蓝图,沙坪坝区也随之定下了交通建设目标。
张玉林介绍,沙坪坝区将立足重庆向西门户、门户枢纽功能,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地域、口岸优势,到2035年基本建成“内联外通、圈内融合”的陆港型枢纽。
构建高铁双通道、高速多通道、公路广覆盖、多式联运畅、运输一体化的立体综合交通网,有力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立体交通网,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让市民出行幸福感显著增强,让沙坪坝区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区位优势叠加政策红利
汇集发展活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 重庆要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这将会为沙坪坝区交通建设带来怎样的机遇?
张玉林介绍,沙坪坝区是重庆向西门户,在地理区位上具有天然的承东启西独特优势;沙坪坝区西部(重庆)科学城范围内坐落有国家级陆港型枢纽——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具有开放平台优势;沙坪坝区还是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向渝满俄通道、东向渝甬班列等多条国际班列的的始发点,具备国际运输产业优势;同时沙坪坝区正在与市级部门一道大力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和科学城站建设,依托科学城站策划TOD综合开发项目,实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与高铁站的站城融合发展,打造高铁经济走廊,因此坐拥高铁基础优势。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供图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叠加政策红利,正给沙坪坝区交通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张玉林表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明确重庆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都对沙坪坝区交通建设,特别是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交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区交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沙坪坝区交通建设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推动交通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由各方式独立发展向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创新驱动的三大转变,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开放水平、一体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西部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对标上位规划政策要求
积极打好五张关键牌
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前沿“阵地”,沙坪坝区要素集聚,优势明显。未来沙坪坝区交通建设又将以怎样的举措服务顶层规划?
2021年6月11日,张玉林与相关科室研究物流园配套公路建设。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供图
张玉林介绍,沙坪坝区位重要、资源富集、基础良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联动的重要纽带,接下来一个时期,将对标上位规划政策要求,通过构建“双核主轴四向”客运大通道、“一园一单四通道”跨境物流体系、“路网先行”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双TOD格局运输服务等举措,全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宜行示范城市。
构建“双核主轴四向”客运大通道。首先要完善双核综合交通主轴,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构建以成渝主轴为骨架、双核放射的综合交通网,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构建成渝高铁双通道,双城间实现1小时通达,沙区及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为双城融合的重要支点。其次是构建四向拓展大通道,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为框架,推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通道渝万高铁、西拓通道兰渝高铁、南下通道渝黔高铁和北上通道渝西高铁,构建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主轴。四向高铁通道建成后将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北上广深等城市6小时内可达,极大便利与各大城市间的人员经贸往来。
构建“一园一单四通道”跨境物流体系。首先,要加速集疏运公路建设,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为中心,提升与果园港等重要港口、重庆新机场等空港、公路物流基地等节点的路网联通性,为多式联运创造硬件条件。其次,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落地,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为首批试点,协同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标准化换装设施,实现装端和卸端的无缝匹配,实现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的一体化服务保障,提高物流口岸效能。最后,构建“四向”跨境物流网络,通过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对外大通道和渝甬班列,构建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境运输网络,有效促进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中欧经贸往来,进一步强化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外开放高地。国际物流畅通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国际交往,为高科技产业及人才落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造沙区综合立体枢纽格局,融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体系建设。首先,重点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高铁科学城站TOD建设打造,连同西站、沙坪坝站共同构建沙区综合枢纽格局,积极融入国家综合枢纽集群建设。其次,是建设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成渝地区协同推进打造嘉陵江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助推物流降本增效。最后,在科学城片区积极布局通用航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立将对沙区及物流园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交通条件。
推进铁路轨道“四网”融合,构建轨道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首先积极推进轨道7号线、15号线、17号线、27号线的规划建设,加快构建西部(重庆)科学城轨道交通网络,加强与主城核心区域联系,带动国际物流城、企业创新中心等重要板块的发展。其次是结合轨道换乘点,根据集约发展思路,鼓励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模式,共同打造轨道TOD建设项目,如通过引进以招商蛇口为代表的央企,围绕轨道7号线与15号线换乘站,打造以招商花园里为代表的轨道TOD项目,实现对TOD项目的高效运营管理。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路网。重庆市沙坪坝区交通局供图
打造内畅外联的城市路网,优化出行条件。首先推进高速进城通道建设,通过渝蓉进城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系,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与主城核心区、两江新区等区域联系。其次构建“四横三纵两联”快速路体系,建成交通大动脉。在歇马隧道、礼嘉大桥等快速通道基础上,重点建设一纵线科学大道、一联络线坪山大道、二联络线渝遂高速扩容改造、三纵线等4条快速路,构建西部骨架路网、引领城市向西拓展,支撑西部(重庆)科学城、国际物流城等重点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再次是打通过江穿山瓶颈,重点建设红岩村大桥、大竹林大桥、井口隧道、科学城隧道等穿山越江通道,积极谋划实施西永隧道项目,构建东西向新交通走廊。最后是完善片区次支路网,打通交通微循环,重点打造物流园片区、梁滩河片区、五云湖片区、井双片区等城市路网建设,为国际物流城等片区内如招商·渝天府等居民及商务出行提供优质、便捷、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选择。(胡虹、晏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川渝共青团携手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人民网重庆2月26日电 (胡虹)25日,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以视频方式召开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共青团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2021年川渝共青团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总结》《2022年川渝共青团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清单》《川渝共青团关于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都团市委、渝中区团委、四川大学团委、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团委围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交流发言。…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