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盲童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47名乐手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
这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员年龄最小的仅10岁。“这群孩子绝大部分都出生于农村,不少孩子还是首次乘坐飞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介绍,扬帆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孩子组成。历经10余年的发展,乐团现有老师32人,盲孩子70余人。
当晚,残奥会会旗冉冉升起,庄严磅礴的旋律回荡在体育馆上空,47名乐手向世界展示了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南方孩子的北方行
3月4日晚,重庆特教中心扬帆音乐厅,全校师生为孩子们的表演欢呼。郭旭摄
从去年11月接到演出任务到参加演出,一共116天。扬帆管乐团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节奏较好的团员参演。
“我们1月中旬才拿到乐谱,练习的时间只有49天。”李龙梅说,出于组委会保密原则,管乐团没有外聘专业的老师进行训练。“为盲孩子读乐谱、录制有声乐谱的工作全部由本校老师承担。”师生主动放弃寒假休息,积极训练,仅花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乐曲的首次排练。
2月8日,47名乐手赴北京集训。为了完美地展现,盲孩子积极记谱、演奏、排练,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最大的困难是站立、队列行走和持乐器姿势的训练、表情的管理。”首席小号手王太樊说,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上乐器的动作等,看起来简单,但对于乐手们来说太难了。重复了上百次的训练,乐手们才做到了节奏一致、整齐划一。
扬帆管乐团的孩子们在刻苦练习。郭旭摄
第二个困难是要适应低温环境下的演奏。南方长大的王太樊受不了北方寒冷的天气。“不光是自己,我的乐器也快被冻坏了。”王太樊说,管乐器在冷空气中暴露太久,音可能会跑调,甚至吹不响。
“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不断地学习和不停地练习。”王太樊一方面积极向老师请教乐器如何保温和北方户外演出经验,另一方面,每日让陪同老师带他到室外训练半小时以上,让自己更快更好的适应寒冷。
当晚,这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成功了。开幕式上,第一声高亢嘹亮的号角,使全场沸腾起来。
1分58秒背后的11年准备
3月4日晚,重庆特教中心扬帆音乐厅,全校师生为孩子们的表演欢呼。郭旭摄
国际残奥会会歌《未来的赞美诗》,按照标准速度演奏时长是1分58秒。为了这1分58秒的华丽绽放,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和孩子们,足足准备了11年。
2010年12月,一个寒意料峭的夜晚,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师生聆听了一场温暖的新年音乐会。回学校的车上,孩子们兴奋不已,有的哼着乐曲的旋律,有的讨论着哪种乐器的声音更好听。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与好奇,让校长李龙梅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这群盲孩子组建一支管乐团。
从最初的组建乐队、聘请老师到认识合奏、实战演出,老师们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独立站上舞台,让全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
“还记得2011年3月,管乐团成立刚一个月,一曲《欢乐颂》奏响在校园上空。扬帆,开始起航。”李龙梅回忆最初的管乐队,“当大家都为管乐团在这么短时间内奏出乐曲感到激动不已时,专业老师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这最多只能成为齐奏,根本不是合奏。”
11年前,重庆市特教中心扬帆管乐团成立,音乐带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天空。郭旭摄
齐奏,合奏,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最初,乐团的每一个成员,想的都是怎样把自己的乐器声音吹到最大,怎样让别人能听出自己乐器演奏的声音,演奏的乐曲听起来炸啦啦乱成一锅粥。不懂得包容,不懂得或者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正是盲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李龙梅当初决定成立管乐团、以此来磨砺孩子们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与同行,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
2017年开始,管乐团的孩子们开始尝试独立登上舞台。他们慢慢适应身边没有老师,耳边没有叮咛。低视力孩子学着在模糊的视野中捕捉指挥的节奏,并用演奏传递给全盲的孩子,从而把控整首乐曲的节奏。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越来越从容自信,到现在的挥洒自如。
一次又一次,捧回奖牌,一次又一次,孩子们用精彩的演奏证明了自己。“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一次演出的机会,就是大家准备11年的成果。”李龙梅说,演奏《未来赞美诗》,就是他们用青春与光阴,精心雕琢出的完美作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