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目标千亿级 云阳面走出革新之路

2022年10月01日11:11 |
小字号

小面节上市民品尝重庆小面。杜文娴摄

小面节上市民品尝重庆小面。杜文娴摄

在重庆,这座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城市里,很多人的一天却是从一碗面开始。开水、下面、打好佐料、起面捞起、撒上绍子和绿叶菜,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可以端上桌了。

一碗好的面条,需要有上等的原材料,这一点重庆云阳人十足自信。云阳人吃面也制面。从这里走出的面工做出的鲜面占据全国70%的鲜面市场。

9月27日,为期3天的第二届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云阳会场活动开幕。在开幕式上,“云阳鲜面”团体标准出炉,为云阳面的品牌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重庆市粮油行业协会还授予云阳“鲜面之都”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起点,云阳从鲜面入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重庆市云阳小面产业园建设,把“云阳面”打造成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产品名片。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云阳力量。

云阳鲜面。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云阳鲜面。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之韧

云阳面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舌尖上中国让重庆小面名动全国。鲜为人知的是,重庆小面所用的鲜面条,大多产自云阳。

早在汉晋时期,云阳兴旺的盐业就引得北方盐商云集,云阳人也由此开始学习制作售卖北方人喜好的面食制品。采用盐卤水和小麦面制作的面食美味可口,一时风靡各地。面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云阳的面业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云阳人为了求生存、谋生活,走出了大山,也带出了云阳制作面条的手艺。 数万面工背负面机出云阳,一步一个脚印,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凭借着云阳人的坚韧的干劲儿和熟练的技艺,云阳人制作的鲜面迅速受到大家的认可。

尽管各地面文化不同,众口难调,但云阳面工始终坚持“做消费者喜欢吃的面”,在各地站稳脚跟,开枝散叶。

为了突破散而多、小而弱的面业发展格局,2014年,云阳分布在全国各省的面工自愿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云阳面业协会。协会与政府共同努力,将云阳面工大军组织起来,抱团式发展,云阳面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目前,云阳人开办的面坊已有6万余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遍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城市,每年创造产值上千亿元,加上上游面粉等食品原料交易以及调料包等配料加工,云阳面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面条烘房运输线。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条烘房运输线。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之劲

提升“云阳面工”品牌内涵价值

20万的云阳面从业人员中,陈绍全肯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云阳面业协会的会长,他已经做了30多年的云阳鲜面。

云阳人制面,靠的就是吃苦耐劳。1995年,25岁的陈绍全,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开启了创业之路。

“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在面工们口中流传: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做面的。”陈绍全笑道,云阳面工每天的作息都是与正常人颠倒。“一般凌晨一点多开始做面,四五点钟就要往各个饭馆送。等别人正常工作了,我们就要开始抓紧时间补瞌睡。”从业30余年,这样的作息陈绍全早已习以为常。

初到外地,陈绍全艰难地克服了语言关,但同样要为提高面条的质量而苦恼。“压面时,我会多压几遍,让面条变得更匀实。”陈绍全介绍,“还在不提高售价的情况下购买价格更高、品质更好的面粉,就是为了让做出的面条更白净、更劲道、更耐煮、不糊汤。”

此后,陈绍全辗转多地开设面坊,带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工在当地扎根兴业,如今,他开设的8家工厂,年产值达到了8亿元。

不仅是个人,云阳县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抢先注册“云阳面工”特色劳务品牌,成立云阳面业协会,实现面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现在的“云阳面工”已经成为劳务市场上云阳的一块金字招牌。

“据统计,‘云阳面工’在外开办各类大小面业企业、加工作坊4.5万家,创造劳务收入达400多亿元,全县先后涌现出鱼泉、沙市、江口、南溪、后叶等近10个面条专业乡镇,30多个面条专业村。”云阳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云阳要提升“云阳面工”品牌内涵价值。开设鲜湿面制作培训班,专业化、体系化培训新时代面匠;邀请知名“云阳面工”举办专题讲座,手把手教授面食制作技术;举办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大赛,吸引全国云阳籍面匠同台竞技比武,弘扬面匠精神。

小面节上现场展示制作云阳鲜面。蒋海涛摄

小面节上现场展示制作云阳鲜面。蒋海涛摄

面之新

云阳鲜面团体标准出炉

占据全国鲜面市场70%的份额、年产值上千亿元,这是云阳面工靠着吃苦耐劳创造出的辉煌。但是云阳面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

设备革新——云阳县的面条加工厂里,一条条流水线高效运转,面条、米粉等各类面食产品被不断“吐”出。“过去,面坊里4、5个人,一天才能做大约1500斤面条。现在的流水线,15个人,一天能做出大约40吨面条。”陈绍全介绍,“我平均每年投入100万元搞研发,建设备、提工艺、推新品。”

技术创新——为了让面条制作完成后能保持新鲜出炉的状态,2年前,云阳面业协会和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进行合作研发。2021年,正式推出“不坨面”,可以解决外卖小面成坨、软化的问题,让小面长时间保持风味。

品牌履新——在第二届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云阳会场活动上,云阳县经信委副主任涂良钢发布了《云阳鲜面》团体标准,对云阳鲜面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生产环境、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等都进行了规定。

陈绍全介绍,现在正在通过四大赋能让云阳面工从“制面”转化到“服务面”。“产品赋能提升面条品质,人才赋能提高销售本领,品牌赋能制定统一形象,资本赋能做强鲜面产业。未来3年,我们将在全国各地合资合作建设更多标准化的城市鲜面厂,整洁干净的鲜面坊,统一品牌、统一管理,让云阳面业的发展提档升级,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让百姓吃上更好的主食,让云阳面业人的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一碗面,寄托的不仅是云阳人不懈奋斗的创业精神,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缩影。从一张报纸、一把面条的作坊式产销到现代化流水线生产、全品类经营,云阳人以“勤劳、诚信、拼搏、创新”的精神,已经将求生存、谋生活的小手艺发展成特色富民的大产业。(蒋海涛)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