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金名片!看重庆劳务品牌如何撬动就业

2022年05月24日13:44 |
小字号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打造劳务品牌助力就业。

  如今,就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优质劳务品牌成为重庆就业“金名片”。重庆市人社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培育126个劳务品牌,年均带动就业240万人。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重庆每年有数百万人外出务工,逐渐形成云阳面工、大足雕客、龙水刀客、边城秀娘等众多劳务品牌。在去年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展示交流活动上,云阳面工等5个优秀劳务品牌闪亮登场,展示了重庆劳务品牌的成效。

  重庆劳务品牌有何特点?未来如何更好扮靓“就业名片”?就此,两江观察与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重庆市选拔赛(劳务品牌专项赛)评委、国家级创业导师黄海,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小风进行了交流。

  云阳面工撬动600亿

  劳务品牌带动力强,树一个品牌,就可带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黄海认为,劳务品牌在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内”可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外”能跟市场需求相匹配。云阳地处非小麦主产区,并不以面食为主食,却占据了全国70%的鲜面市场,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

云阳面生产车间。崔力摄

  云阳县人社局局长向青松表示,该劳务品牌的形成有历史渊源。云阳处于云安盐场之南,盐都一度商贾云集,也将吃面、制面的习俗带到了这个移民城镇。

  几十年前,云阳人走出大山谋生计,同时也发现了新商机--很多地方的面食没有正规市场供应,而云阳从1958年就开始生产面机,对做面流程非常熟悉,于是云阳人背着面机外出开面坊成为热潮。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云阳面工走得越来越远,知名度也水涨船高。不过,劳务品牌要真正走入市场,党委政府的科学主导和因势利导非常关键。

  据了解,为保证品牌美誉度和竞争力,云阳抢先注册了“云阳面工”劳务品牌,创建了返乡创业园。后又新增云阳面工特色职业培训,帮助从业者将劳动技能变成看家本领,并将云阳面条产业纳入重点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年,重庆市也将云阳面工纳入职业培训特色工种。在政策利好支持下,大批外出者返乡创业。

  目前,云阳人开设的面坊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超过17万户门面,户年均产值超过了60万元。云阳面工群体达到20万人,带动周边区县就业15万人以上,在该劳务品牌带动下,云阳面业加工年产值超600亿元,劳务收入近200亿元。“云阳面工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出劳务品牌诞生的过程,即分为发现、培育和提升三个阶段。”安小风说,劳务品牌诞生于市场竞争,经过了市场筛选,并按照市场要求规范、维护品牌,再经过当地扶持,最终才能打造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名牌。云阳面工的成功,就是市场+政策的结果。

  劳务品牌有三特色

  从云阳面工的例子可以看出,突出特色是品牌的共性。专家们认为,劳务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要突出地域、行业和技能三个特点,它们或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或有产业基础、时代印记。“特色为劳务品牌注入内涵,提升竞争力。越有特色的劳务品牌,越能赋予就业者更多优势。” 黄海认为,重庆劳务品牌特色之一是地域特色鲜明,彰显了重庆人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气质禀赋,也诞生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除了云阳面工,还有重庆小面厨师、大足雕客、酉州苗绣、垫江豆匠等,这些品牌不仅是“就业名片”,还是城市特质的“名片”。

  特色之二是行业优势突出。重庆具有悠久的制造业传统,是制造业大市,不少劳务品牌和制造业紧密结合,既强化了自身的“长板”,也在反哺重庆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更多人才和相关服务。如合川清平玻璃工艺已传承百年,手工制作的玻璃制品多用于高端制造,为茅台等企业生产高端酒具,如今已拓展出日用玻璃产业,为千家万户的“住”保驾护航,合川清平镇也因此成为“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截至2020年6月,清平有日用玻璃及配套企业46家,产品涵盖九大系列2000余个品种,年产各类玻璃制品约50万吨,带动了大量就业。

  特色之三是技能覆盖面广,做到了“高中低”结合,在就业市场上与时俱进。重庆的劳务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服务、餐饮和家政,也不乏现代服务、文化艺术方面的品牌,同时,随着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一些特色的新兴产业劳务品牌也不断涌现。例如,主城都市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劳务品牌。

  打造“劳务+”升级版

  打造劳务品牌“升级版”,是劳务品牌成长的必然。去年底,市人社局、市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劳务品牌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实施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三大行动,提出要打造10个左右在全国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劳务品牌,60个左右市级特色劳务品牌。每个区县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至少培育打造1个市级特色劳务品牌。

  黄海认为,劳务输出如今已不是数量、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品牌的竞争。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劳务品牌就不能再“野蛮生长”,而是要科学谋划,做好“劳务+”,从覆盖人群广、技术要求不高逐渐向集群化、精细化、高技能化转变。黄海建议,要实现劳务品牌建设目标,需要做到“四个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劳务输出与产业开发并重、公共劳务品牌和企业劳务品牌并重、塔基型劳务与技师型人才并重。

  安小风表示,目前劳务品牌解决的更多是农民工和城市低技能人员的就业,但依托劳务品牌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群体逐渐增多,虽然比例不高,但为重庆劳务品牌彰显特色、迈向高端提供了助力。他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梳理现有政策,使之更适应市场。例如有些工种和级别的认定需要脱产连续学习,对已工作人群不够现实。建议改为学分制,这样就可以为品牌提供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二是做好品牌跟踪。在劳务品牌成功孵化之后,政府还要持续关注、跟踪,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包括人员筛选、培训、考核等,保障劳务品牌的可持续性。三是确立品牌标准。劳务品牌不像工业产品那么精准,很多标准只具有指导性而没有强制性,定义比较模糊。例如万州烤鱼工和巫溪烤鱼工就没有体现出差异性,需要进一步明晰标准、彰显特色。(李洛)

  来源:两江观察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