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清明节买国庆出游的票 年轻人“囤旅游”靠谱吗?

2024年04月01日07:47 | 来源:华龙网
小字号

清明假期将至,你还在忙着抢机票,订酒店、景点门票?喜欢“囤旅游”的人,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囤好出游产品。而眼下,他们已经在预订国庆假期的票了。

所谓“囤旅游”,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具体出行日期的情况下,提前购买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计划使用。

有平台发布的《2023年度“囤旅游”报告》显示,2023年“囤旅游”的消费者规模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1倍,2023年“双11”,囤度假旅游商品的95后和00后消费者人数,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3.3倍。

从“说走就走”到“囤旅游”,这届年轻人偏爱的“囤旅游”香在哪儿?背后有哪些“坑”值得注意?

小丹春节后提前囤了清明、“五一”假期的出游机票。受访者供图

提前预订旅游产品

开“盲盒”式捡耙活很快乐

重庆市民小丹是个“囤旅游”达人。

这个清明假期,小丹和老公到海口旅游的机票,是她在春节后就早早买好的。当时在某平台上订了两张去海口的往返机票,算上机建、燃油费,一个人往返不到1400元。

不仅是清明假期,“五一”假期,小丹也很早就囤了去泰国的机票。她告诉记者,由于每年假期时间比较确定,出行也在节假日期间,她一般会趁价格合适时提前入手旅游产品。

小丹表示,相比“说走就走”的旅行,她更喜欢提前规划,这样做不仅相对省了钱,还让出游更有计划。

不过,小丹也提到,囤票后可能遇到航班推出促销活动、机票降价等情况。“比如这次清明假期去海口的机票,目前整体价格就比之前便宜,但对比自己购买的航班,还是春节后入手更划算,单人往返便宜了近百元。”

00后的文言则喜欢通过购买“盲盒”来“囤旅游”。

去年4月,他就在某平台上抢到重庆至厦门的单程机票,“加上机建、燃油费,总共才198元,性价比很高。”

在文言看来,一方面“盲盒”机票价格相对便宜,另一方面开“盲盒”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体验,且不少“盲盒”只要没兑换,都可全额退。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友们不仅爱“囤机票”,还会“囤酒店”“囤游乐项目”。

伶伶分享出游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产品使用有限制

有的特惠活动节假日用不了

不过,囤票爱好者们的“囤旅游”体验也不全是美好的。

走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庆旅行达人伶伶告诉记者,如果航司搞活动,她会提前预订机票,像亚航、卡航、宿务航空等都会推出折扣季,甚至亚航还有0元机票,乘客只需付税费,“不过这些美中不足的是预订后不能改时间。”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国际机票的票价由裸票价和税费构成,一些航空公司大促打出的0元或个位数价格机票是指裸票价格,并不含税费。这类机票多在航班换季或淡季的时候出现,机票的出行时间通常在本月内,或者半年以上的周期,低价确实可吸引用户下单,但其退改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消费者应认真了解后再购买。

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囤酒店”的“踩雷”经历。网络截图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囤旅游”爱好者也分享了提前买酒店套餐无法兑换的遭遇:“购买了特惠酒店,结果做活动的只有一间房,根本预约不上。”“有些机票、酒店券限制很严格,在假日根本不能用。”

来自北京的一名网友就分享了自己“囤酒店”的“踩雷”经历,从去年开始,她就在旅行平台上趁大促囤酒店套餐,到了指定的预约时段去预订,却三番五次都没预订成功。询问客服才发现,原来此类活动套餐,酒店只会给出一两间房,僧多粥少,自然就抢不到了。“再也不提前‘囤酒店’了,都是流量陷阱,浪费时间浪费额度。”该网友说。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囤旅游”的经历。网络截图

专家:“囤旅游”实为预付消费

建议加强市场管理

“‘囤旅游’作为一种预付消费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囤旅游”允许消费者提前支付旅游费用,锁定未来的旅游计划,享受到一定的价格优惠,同时避免了旅游旺季时的高价和抢票难题。这种预付消费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李然看来,在个性化旅游体验方面,“囤旅游”也有其独特之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和套餐。通过提前规划和预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加贴心和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定制化的行程安排、专属的导游服务等。

对于“囤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李然表示,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至关重要。

他建议,加强对“囤旅游”市场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商家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建立“囤旅游”市场的信用体系,对商家进行信用评级和公示,为消费者提供参考。对失信商家进行惩罚和曝光,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进一步完善退换政策,对于无法兑换或存在其他问题的产品,商家应积极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刘艳 曾婷婷(实习)/文)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