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花最少的钱,修最美的路”
1983年,李祖伟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响应建设边疆的号召,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青藏高原,在青藏公路建设中蹲点设计监理,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炼着他的意志。这期间,他将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
1985年,他带着改变家乡落后交通面貌的志向,怀着满腔热忱回到重庆,在重庆市设计院从事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先后设计了菜园坝立交、上桥立交,为重庆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0年,成渝高速公路建设上马,李祖伟被派往现场任监理工程师,参与完成了成渝公路“二改一”和隧道通风设计等工作。尤其是在治理成渝路荣昌段地质滑坡过程中,通过采用他提出的技术处置方案,不但治理了滑坡,而且节约了上千万的建设资金。也正是在他和一群有志之士的努力下,率先将成渝路建成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因工作出色,李祖伟于1996年被调到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历任工程部主任、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在渝长高速公路的设计优化工作中,他的努力又一次为国家节约了资金。渝长高速公路御临河段原设计是劈山挖方,削山成路。此设计破坏景观,易造成河道堵塞和山体滑坡,还将增加造价。为了找到最好的线路和技术方案,李祖伟和同事们在没有路的悬崖峭壁上开始了实地踏勘工作。一次,李祖伟和同事们清晨出发,涉水渡过御林河上山踏勘线路,待下午下山时,因上游突降暴雨,山洪陡涨,无法回到驻地,最后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才找到一条小木船得以渡河。在现场踏勘过程中,由于沿途都是荒山野岭,找不到餐馆吃饭,经常是下午两、三点钟才到附近农家去煮碗面条充饥。经多次察看后,他提出了“半路半桥”方案,以路桥结合的方式将公路轻轻“靠”在了山腰上。此后,他还对长寿牛心山开挖和铁山坪蚌壳山隧道开挖进行改线优化。三个项目不仅缩短了项目里程一公里多,而且减小了开挖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节约工程费1.48亿元。也是从这时起,李祖伟让自己“花最少的钱,修最美的路”的建设理念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践行。
2000年,渝长路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伴随着高发司体制的完善,李祖伟就任北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渝合高速的建设管理工作,这也为他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渝合高速公路桥隧相连,三跨嘉陵江,是当时建设难度最大的公路工程,其北碚隧道左右洞各长4000余米,是当时重庆最长的公路隧道。在该隧道建设中,李祖伟主持承担了“公路隧道智能联动控制技术研究”,在隧道中率先使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前馈式智能通风系统”,实现了对隧道及隧道群的通风照明和防灾救援智能联动控制,节约隧道运营费用30%。该技术推广后,如今每年为重庆高速节约营运经费上千万元。
此外,该项目从设计施工填挖方开始,就尽量保护原有生态,成为人们公认的一条“景观高速路”。路上除了四季见花、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外,还有巴山夜雨、嘉陵波光等展示地域文化的人文景观。该项目在提前一年实现全线通车的同时,还荣获了公路优质工程奖、全国公路交通优质工程一等奖,北碚隧道和西山坪隧道分别获得了鲁班奖、中国优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励。在李祖伟的带动下,建“优美”的路,成了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者们的“自觉”行动, “将高速公路轻轻放进大自然”的建设理念也得到了“优美”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