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川渝鄂皖蘇共推萬州新田港多式聯運樞紐建設【2】

各方將以新田港為核心,在信息互通、業務互助、管理互促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2022年11月09日06:1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為何30多家企業齊聚萬州新田港

一個港口,尚在建設,為何能吸引川渝鄂皖蘇等地30多家企業齊聚?

11月8日,在新田港簽約儀式上,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一語道破:將萬州新田港打造成多式聯運樞紐港,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長江經濟帶、交通強國建設等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此前,新田港就已列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和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

新田港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的東向開放門戶。根據規劃,新田港規劃建設5000噸級的泊位19個,一期已建成投運,在建的二期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我們非常看好新田港的戰略區位優勢,也非常願意見証新田港的成長。”簽約企業太倉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祖翔表示,此次30多家企業聯手合作,將加快推動長江黃金水道物流產業鏈建設不斷提質深化,加快推進暢通“一帶一路”物流大通道。

為何要打造多式聯運港

公路“轉得出”,水鐵“接得住”。

多式聯運是兩種及以上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提供全程一體化組織的貨物運輸服務。它是衡量一個地區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在國家《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萬州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萬州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

“萬州無論是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還是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離不開多式聯運樞紐港的支撐作用,而新田港則具備打造樞紐港的戰略優勢。”業內專家表示。

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明顯促進作用,不僅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也能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在水鐵公空多式聯運中,地處黃金水道的新田港,採用公鐵或公水聯運方式,運輸成本更低。

從萬州新田港本身來看,也具有打造多式聯運樞紐港的優勢。它自然岸線超過5公裡,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深水良港,港區后方直接連接萬州繞城、萬忠、萬利、滬蓉、萬開5條高速公路,進港鐵路專用線連接了達萬鐵路、宜萬鐵路,鐵公水多式聯運條件得天獨厚。

推動多式聯運,也可以提升重慶支柱產業的競爭力。

之前,由於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規劃協調不夠,我市一些港口、鐵路與公路“連而不暢、鄰而不接”,導致貨物倒裝次數過多、拉低了運輸效率。推動多式聯運,促使更多大宗商品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或水運上來,可以更大地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提升大宗商品的運輸效率並降低物流成本。

集聚和輻射功能已顯現

當前,新田港物流集聚和輻射功能已開始顯現,港口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625萬噸、集裝箱裝卸能力達到45萬標箱。依托萬州“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每天抵達港口貨物運到周邊接壤區縣,基本可以實現1小時抵達。

借助便利的高速公路,新田港進出港貨物實現了高效疏運和集聚,正推動其多式聯運“加速跑”。

今年9月,萬州城市環線高速萬州新田至高峰段高速公路開通,與新田港實現了鐵水公無縫銜接,極大地提高沿線物流運輸效率,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

重慶高速航發集團新田港負責人吳玉林表示,以從新田港卸載的件雜貨運往梁平方向為例,萬州城市環線高速全線通車后,可以直接走新田港互通,車程縮短近30公裡,可節約物流成本約3%。

未來與鐵路線無縫連接

本身自帶“光環”的新田港,早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去年,新田港二期尚未開建時,就吸引了川渝兩地企業的“青睞”:重慶高速航運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達州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萬州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川渝6家公司,簽署共建新田港二期項目的協議。

目前,二期項目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主要建設4個泊位,總吞吐量1400多萬噸/年,有望2024年建成投運。

與此同時,多式聯運關鍵的一環——新田港鐵路集疏運中心工程也有望年底建成。這條長約16公裡的單線鐵路,已於今年10月成功接入宜萬鐵路,目前全線步入了正線鋪軌階段。根據規劃,該工程2030年設計運量為1094萬噸,遠期到2040年將達到1436萬噸。

這條鐵路線投運后,將把新田港與西北鐵路大通道串起來,實現鐵水公聯運。屆時,新田港輻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到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以及川東、鄂西、湘西等周邊區域。比如四川省達州市等地的大宗貨物,直接走新田港,將比走瀘州港、果園港節省兩到三天時間。以蓉萬申鐵水聯運通道為例,貨物在新田港中轉,要比在瀘州、宜賓等上游港中轉,節約2—5天時間。

吳玉林表示,新田港與30多家企業強強聯手,共同打造集水、公、鐵於一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鏈,這有利於把新田港打造成為“綠色、智慧、低碳、高效”的現代化港口,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賦予新動能。

本報記者 楊永芹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