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理念先行 平台搭路 评价助力

十年磨一剑 重庆闯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路

2021年08月12日09:22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等具体目标。

  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自2011年起,重庆市将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作为深化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制定印发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实施方案,市内九区同步实施,22所优质高中和10所在渝高校联合启动“雏鹰计划”。

  10余年来,重庆市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联合指导创新教育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从树立目标理念、建设资源平台、健全选拔评价三个维度对制约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给予了实践回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树立三维一体的目标理念体系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重庆市从“以人为本、系统育人”的价值取向出发,依托“雏鹰计划”,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切的育人模式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社团活动和精品课程的体验中萌芽。重庆从市级层面创建了122个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了550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评选了160个优秀学生社团项目,形成了结构合理、立体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精品课程集群,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浅层的兴趣体验,产生深入探究的选课倾向和深度研究的心理准备,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现实条件。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探究和雏鹰计划课题研究中启迪。创设真实的学习和研究情境,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和个性化项目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厘清基本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辨别科学问题,拓展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意识启迪到思维养成的过程。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题成果呈现中形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观察、提问、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独立的科学结论或物化成果。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育人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根本。而理念更新是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重庆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强调,重庆将总体目标与行动实施两者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者紧密结合,形成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三维一体CTA目标理念体系,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构建四位一体的资源建设平台

  “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优质教育更加丰富,包括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提高、资源总量扩大、教育需求满足,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人才能力显著增强。”重庆教科院相关负责人强调,创新教育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合理配置是创新教育得以实践落地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围绕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特色学校和实验基地,统一规划、总体建设一体化资源平台,打好组合拳,着重解决课程、师资和实践基地等掣肘难题。

  依托“雏鹰计划”,建立起大学与高中联合发现和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方式和机制。2012年起,先后选拔3029名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0余名学生进入北大“博雅计划”、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等创新后备人才招生范围,完成868项研究成果。

  紧扣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四大关键领域、八大重点方向、七大基础学科、五大课程体系。聚焦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关键领域,关注智能科技、先进制造、高端芯片与软件、新能源等重点方向,突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发6门通识教育课程、60余门专业拓展课程、41门精品选修课程、20余门地方特需课程和11门实践体验课程。

  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力量,重庆市从师资培训、能力展评、导师入库等方面,丰富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一体化建设“四师指导”导师库,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师能力展评活动。制定导师入库标准,选聘2500余名导师进入数据库,整合和发挥高校“专业导师”的指导作用、中学“随班导师”的管理作用、大学“学长导师”的示范作用、“家长导师”的协助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累计培训3630人次;分别在市区两级开展“教师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展评活动,从微课小视频、“创新教育观”陈述和现场说课考评等方面帮助教师提升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分层分类制定建设标准、遴选标准和评价标准,一体化建设特色学校、基地学校、实验基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资源融通,通过逐层认定、逐年建设、逐步升级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68所特色学校、22所基地学校和81个实验基地,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特色学校梯次和实验基地布局。

  健全五段一体的选拔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评价方式的变革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最直接的实践效果。

  基于此,重庆市从选拔性、指导性、全程性、激励性和跟踪性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突出选评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过程体验和发展增量,着力破解选拔和评价机制不合理、不完善等实践难题。

  分层筛选课题和学员,建立选拔性评价。专业导师填报“备选课题”,专家从中评选出“课题名录”,学员根据“课题名录”填报“选题志愿表”,市级管理部门组织高校与高中对接、公布“年度项目”;高校和高中通过自荐材料审核、面试等方式联合选拔学员,组织专家评定后公布专项课题与选拔学员名单。

  组织学员进入高校实验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指导性评价。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专业导师不定期地进行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导向性的指导性评价,点拨和引导学员自主思考和深入研究。

  记录学员成长档案,建立全程性评价。开展导师点评、学员互评、家长参评,对学员参与专题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记录和评价,结果纳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市级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学员阶段性成果进行中期检查。

  为了激励人才创新成果转化,重庆市通过结题答辩、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励和引导学员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在综合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颁发结业证书,评选优秀学员和优秀项目团队;鼓励学员将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后续开发。

  此外,还积极创建数据库,建立跟踪性评价。跟踪调查部分结业学员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情况,将851项个案纳入数据库;在持续指导学员的同时,检验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效果和工作绩效,寻求价值增量和提升空间。

  明天的强盛来自于今天的后备人才储备。重庆市十年磨一剑,心无旁骛、深耕细作,不仅对制约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给予了实践回应,而且做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探索,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出力量。

  范卿泽 杨颖 王华 重庆市教育料学研究院(供稿)

(责编:黄凌、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