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智慧旅游分论坛举行
融合化智能化沉浸式是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伴随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新基建”推动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那么,智慧旅游如何变得更加智慧,让旅行更加自由便捷?8月23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智慧旅游分论坛在重庆国际文旅之窗举行。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数智赋能: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文旅融合新时代”这一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对话,分享智慧旅游等方面的观点。重庆市副市长蔡允革、上合组织副秘书长张海舟出席论坛并致辞。
清华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熊澄宇:
智慧旅游让旅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能”
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熊澄宇以《国际旅游与智慧旅游》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熊澄宇说,智慧旅游将把旅行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能”,甚至打破时空限制,其核心“三论”是系统论(全环节)、控制论(全过程)、信息论(全要素)。手段涵盖大数据、区块链、智慧谷、二维码、客户端等,要素涵盖市场拉动、政策带动、科技驱动、资本推动。
熊澄宇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到,到2025年,要建成若干个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体系、世界水准的旅游产业规模、世界一流的旅游市场影响、世界一流的旅游管理体系、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重庆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有基础、有条件,且前景广阔。
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是重要推动力。首先,要利用科技化手段,健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海外市场营销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国际吸引力。
其次,建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构成的旅游形象标识系统,构建旅游推广营销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展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形象。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搭建国家化、跨领域的旅游度假区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深入参与全球度假区管理研究和政策规划。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国胤:
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国胤在分享观点时表示,智慧旅游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
在游客角度,对智慧旅游的主要需求是定制化的旅游服务、精细化的体验、个人数据隐私安全;在景区角度,对智慧旅游的主要需求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安全、完善的网络设备和终端、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动力;在行业主管部门角度,对智慧旅游的主要需求是强有力的行业监管手段、高精尖旅游大数据人才、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
王国胤认为,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融合化、智能化和沉浸式。融合化表现为与智慧城市融合、与智慧交通融合、与文化宣传融合等,智能化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旅游行业,沉浸式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变革人机交互模式和内容。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
旅游业通过互联网赋能促进了智慧化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正好与中国社会追求融合的审美相互呼应,中国审美的特征是生活美学,即让生产生活处处可以有审美的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让智慧旅游更有广度。
首先是文旅融合,指向艺术美学。文化和旅游都是以知情艺的方式,感知对象、体验对象,获得美的体验。
其次是文体康旅融合,指向生命美学。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健体必须养体,所以人们参加种种活动主要实现的是审美健康的综合需求。
最后是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融合,指向生活美学。要推动旅游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
“融合不仅给了智慧旅游更宽广的天地,也让智慧旅游更有创意。”孙若风称,旅游与互联网都是融合力强的行业,旅游业通过互联网赋能促进了智慧化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场景、新体验,更好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要。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副主任秦定波:
重庆将从四个方面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人文交往
主旨演讲结束后,相关嘉宾和代表围绕“深化重庆和上合组织国家文旅交流”进行了5G线上连线+线下对话,畅谈文旅合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副主任秦定波在对话中表示,重庆与上合组织国家隔山相望,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近三年,重庆与相关国家开展了30余次“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活动,在影视拍摄、形象推介、文艺演出、游客互送等方面有良好合作关系。
他说,重庆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人文交往。首先,推动建立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目的地的合作机制,包括建立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多层级交流合作平台,在产业投资、设施联通、人文交流、游客互送和景区疫情防控等方面深度合作。
其次,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引入智慧旅游技术建设国际智慧旅游景区,推动国际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再次,优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和服务能力,推动国际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管理。
最后,坚持互利合作、深化双向国际交流合作,合作开展国际宣传营销,提升国际旅游品牌形象。(记者 韩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