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推荐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引领

推动全市城乡融合发展

2021年10月30日09:19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10月20日,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景圣村医保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村民办理相关医保手续。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将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重庆为此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落实该项任务?10月27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江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对《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此,重庆坚决予以落实。”朱江介绍,2020年以来,重庆西部片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下称试验区)布局,《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坚持试点引路,扎实推进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带动全市以区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比上年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45:1,较上年缩小0.06。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

  让“人、地、钱”在乡村汇聚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更畅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

  朱江介绍,重庆围绕“人、地、钱”等要素,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畅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汇聚的良性循环。

  在户籍制度改革领域,重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仅中心城区要求就业年限达到2-3年,且对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设就业年限门槛。

  同时,在全市推进“互联网+”户政服务,川渝黔三省市户口迁移“跨省通办”逐步推进,城市落户“无条件”、办理落户“无梗阻”初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

  户籍改革“松绑”效果显著。今年1-9月,全市办理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39.5万人,其中农业转移人口20.3万人。截至今年9月,全市办理跨省市户口迁移7.34万人次,其中迁入重庆5.36万人次。人口加速向主城都市区集聚,2020年主城都市区人口达到2112万人。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重庆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扩面推进“三变”改革,全面推开“三社”融合。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达到44.1%,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6.9%。地票交易额突破660亿元。“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591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9033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制度并轨

  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现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这关系着千万城乡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前景。”朱江介绍,为此,重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蓝图开始“下乡”,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重庆统筹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区县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提升村庄编制质量,实现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截至目前,全市8015个行政村管控型规划应编尽编,其中依据建设项目优化深化的实用性村规划已批准3962个,在编2714个。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大。重庆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提升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加速一体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6万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水、电、路、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硬件”跟上,“软件”也要同频。重庆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制度并轨。全市推广区县域教育联合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国家职业教育省域改革试点,完善社区医疗、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全面推进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有效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推动重庆电力高专等8个市属院校在主城新区布局。医共体“三通”试点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江北区提前两年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乡村经济迈向多元、农民收入渠道拓宽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规划纲要》还提出,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朱江表示,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引擎”。重庆立足本土产业特色,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挖掘特色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深度融合,城乡产业协同联动更加紧密。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58亿元。潼南区建设柠檬产业研究院,研发柠檬精深加工技术约300项,柠檬种植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相关经验被纳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重庆持续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精品特色小镇等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点带面”作用,汇聚城乡产业发展要素。累计成功创建重庆柠檬、荣昌猪、三峡柑橘、长江上游榨菜等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和万州、涪陵、江津、潼南、丰都、奉节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44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纳返乡创业企业1600余家,带动2.5万人就业。荣昌安陶小镇入选全国20个精品特色小镇,其在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方面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培养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重庆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权能,吸引城市资本入乡,培育一批新兴市场主体,夯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696.5亿元。累计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371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万个、家庭农场3.26万个。年底有望动态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今年上半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